图:在广州白云机场,携带了无法“乘机”的充电宝的旅客多数选择直接“自弃”。\网络图片
民航局的3C禁令看似来得突然,但实际上随着移动电源市场的迅速增长,相关监管早已在逐渐加强。早在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要求自当年8月1日起,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即3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今年5月6日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对移动电源等产品的3C认证实施程序进行重要调整,包括认证流程由“先发证后审厂”改为“先审厂后发证”,认证方式由“企业送样”改为“生产现场抽样”,生产现场抽样也由企业自行送样改为从生产现场随机抽取,并要求量产产品必须与最终通过形式试验的样品一致,否则可能导致认证失败或证书撤销。如此一来,相关产品的3C认证获取方式变得更加严格。
而在召回风波开始后,6月18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开征集1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其中包括《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下称《规范》)。《规范》拟新增或加严过充电、针刺、挤压、热滥用等试验要求,拟提出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直接影响电池安全的关键材料要求;拟对锂离子电池/电池组/充电宝的关键生产过程工艺提出要求等,将全面提升移动电源安全性。\大公报记者李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