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十菇九毒一啖攞命

2018-07-15 03:16:22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路边的野菇可以採?港人爱行山,常常会见到树上生野菇,勿以为色彩鲜艳的野菇才有毒,白色就可以吃,小心暗藏杀机!今年头几个月,本港录得两宗食野菇中毒个案,四名中毒者中一人身亡,是十年来再有人食野菇中毒致死。香港中毒谘询中心警告,误食毒菇,轻则肠胃炎,重则肝肾衰竭致死,随处摘野菇,犹如“赌博”,绝不应尝试。植物学者称:“白色菇并非无毒,有色菇亦不一定有毒。”学者提醒,不要凭颜色、形状、气味来辨别毒菇,锦囊只有一个:不要摘!有菇菌专家表示,在菇菌世界中,九成对人是有毒不可食,而部分毒菇只进食少量也足以致命。/大公报记者 杨 州

  野菇不只在山野郊外生长,每年五至八月,野菇生长高峰期,在街上、公园也随时见到白野菇,天气极度潮湿的年份,更曾有市区行走的电车上,在木窗长出野菇。

  香港中毒谘询中心副顾问医生陈志强表示,野菇一般於雨水多的季节生长,通常长在郊野公园、花丛的枯木、枯叶之处。野菇大多不可进食,胡乱摘食,随时中毒,他曾接触的食野菇中毒个案,经询问中毒者後,归纳出误摘误食的三大原因:不知野菇有毒;郊遊行山,一时兴起摘菇煮食;亦有新来港人士曾在家乡进食白色野菇而无恙,来港後“照办煮碗”。

  高温烹煮不能除毒

  今年三月初,一名中年男子在大埔行山时摘野菇,但原来那是野菇界内、全世界最毒的“毒鹅膏菌”,他食了六、七隻,约10小时後腹痛、呕吐及腹泻,翌日肝功能损伤,数日後离世。

  陈志强称,误食毒鹅膏菌的後果十分严重,初期无任何病徵,六小时後严重腹泻,24小时左右肝功能损伤,其後肝衰竭,换肝才能续命。大公报记者翻查资料,本港由2008年至今共有十宗毒鹅膏菌中毒个案,当中二人须换肝,二人中毒死亡。

  “绿褶菇”是本港最常见的毒菇,陈志强称,这种菇的中毒程度较轻,半小时至两小时出现腹痛、呕吐及腹泻等病徵,若能及时到急症室治疗,可望康复出院。

  坊间误以为高温烹煮可以消除毒菇的毒性,但陈志强指出,绿褶菇的毒素不能透过烹煮消除。野菇种类繁多,医生也不能单凭肉眼分辨哪类菇有毒,加上毒菇与食用菇的外形类似,市民若误食毒菇,应将剩馀的毒菇样本带同求医,方便鉴定菇类,及早诊断。

  不能单凭外观分辨

  卫生署数字显示,近五年录得13宗食野菇中毒个案。菇菌专家、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赵绍惠称,本港位於亚热带,菇菌种类多样性,绿褶菇是最常见、最多人误食的毒菇,远看外貌白色,与日常食用的白菇类似,但她强调“白色菇并非无毒,有色菇亦不一定有毒”,而近看菇盖是啡色,“分辨毒菇,我也要看孢子组织(判断),不是单凭外观”,她再三提醒市民最好不要乱摘。

  赵绍惠称,本港本地首宗食野菇致鹅膏菌中毒个案,是一名男教师到郊野公园摘木耳,无意间一併摘下附近的白色小野菇,他与妻子进食後中毒,导致急性肝衰竭,经检查毒菇样本,证实是鹅膏菌,男教师服藥解毒,妻子换肝续命。她称,即使摘了不含毒性的野菇,也不要进食,因为香港街道有各种污染物,野菇会黏住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食後亦会出现不适。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