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24小时候命 “通波仔”团队:救一人帮到一家人

2019-12-02 04:25: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玛丽医院心脏科心导管室团队自2010年推行24小时“通波仔”治疗术服务,团队早前获颁医管局杰出团队奖

  【大公报讯】记者朱俊贤报道:心脏病长期以来都是本港三大致死病因之一,玛丽医院心脏科心导管室团队自2010年推行24小时俗称“通波仔”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服务,减低心脏病发死亡率达三成,团队医生回忆当初只有三个医生,一星期达四天24小时候命,坦言身心压力大,但见到很多病人被救活,仍然觉得值得,团队护士亦称,长时间工作难免会有负面情绪,但每每看见在病房外焦急等候的病人亲属,有感救活一人惠及整个家庭,自己多付出一点亦在所不惜。

  玛丽医院心脏科副顾问医生谭础璋称,随着人口老化,心脏科病人每年增加约一成,於是部门於2010年推行24小时通波仔服务,当时只有三个医生,以及五个护士负责,由於一个通波仔手术需要两名医生,当时一星期需要“on call”24小时待命三至四天,对身心均是极大挑战,“好多时做到凌晨五点,之后七点又要返,大时大节都要带住call机,咁多年嚟大除夕甚至年初一都试过返医院做手术。”

  团体另一名副顾问医生黄曜东於2011年加入,他分享自己“on call”经验,称无形压力影响睡眠,亦牺牲不少个人时间,“连睇场戏都唔敢,惊会突然收到call”,如今医生虽然增至五个,但病人亦同时增加,黄曜东坦言工作仍然艰难,不过多年来见证不少病人受惠於这个服务被救活,仍然觉得加入团队是值得。

  心脏科病房经理陆慧心是服务的“开国功臣”之一,她忆述曾试过24小时内接四个病人,甫到家就要折返医院,“试过做完啱啱返到屋企就接到call,要即刻返去,之后做完再返屋企,揾个包咬咗一啖,又收到call,於是又再返医院,如是者来回咗屋企同医院三次。”心脏科註册护士陈俊安亦称,长时间工作难免会有负面情绪,但每每见到焦急等待的家属,有感自己救一个病人,救活的可能是一个家庭,“试过黄昏做完一个case,当晚三更半夜又有一个case送嚟,都会觉得‘又嚟呀’,但当见到病房出面一大堆家属喺度等嘅时候,就觉得我抖擞精神做埋佢,成个家庭都会受惠,付出多少少都係理所当然。”团队凭着服务病人的贡献,获颁医管局杰出团队奖。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