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庆祝回归25周年 | 容启亮:依托国家大靠山 香港航天有作为

2022-06-29 04:23:38大公报 作者:汤嘉平、张凯晴、林良坚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容启亮深耕航天领域多年,早于20年前就已开始与合作伙伴参与太空仪器的研制。

  国家航天事业发展迅速,香港科学家把握机遇参与国家航天事业,贡献力量。有份参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天问一号工程的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昨日接受《大公报》专访时忆述参与过程时表示,“香港发展创科的出路在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们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一道理。”

  土生土长的容启亮教授自回归以来,一直参与国家航天事业,他认为香港科学家有科研优势,但短板是实际应用,这方面正是内地强项。他建议香港加强航天研究,多开设一些专门课程,首先要加强人才建设。他透露,正准备一些教学方案,希望帮助完善该课程系统。

  容启亮教授现为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主任、锺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兼副系主任以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深耕航天领域多年的他,一谈到航天就满脸兴奋,嫦娥三号是他正式参与的第一项国家航天工程,而他研发的“相机指向机构系统”,安装在嫦娥三号着陆器的顶部,并且成功拍到了月球表面的清晰景象,完成了国家交付的使命。

  嫦娥三号也是国家探月工程在2007年开展以来,首次使用香港研发和制造的精密太空仪器。谈及当年的心情,容启亮表示,很感激国家对他的信任,“航天仪器的研发,本来就是高标准、严要求,万一你掉链子,是会影响国家的!我们不敢懈怠,只能全力以赴,我想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航天课程不足 不利育才

  成就任何事业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容启亮早于20年前就已经开始与合作伙伴参与太空仪器的研制,包括1995年获俄罗斯邀请为前和平号太空站研制“太空钳”供太空人作精密焊接之用;为欧洲太空总署在2003年火星快车任务开发“岩芯取样器”等。

  对于国家航天事业,容启亮认为发展迅速,其发展在当今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而香港若要在这方面有突破,就一定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依托内地的航天资源才有发展机遇。不过,他坦言关键还是人才问题。他指出,目前香港关于航天、深空探测的相关课程比较少,不利于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容启亮透露,他正在研究完善一些教学方案,为增设航天课程做准备,让相关课程体系更加成熟。他说:“其实说到人才建设,我觉得不单止是航天领域,所有创科领域都适用,抢人才是个普遍现象。”

  创科需有强大市场支持

  问及容教授所在的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在招纳研究生时有什么考量?他表示,学生首先要对航天感兴趣,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研究生要在其所擅长的领域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有能力做比较深入的研究。“正如头先我所讲,航天不是单一的领域,是不同领域的结合。”

  容启亮指出,在整个创科领域的发展上,香港要特别注重与内地的合作,因创科需要一个强大的本地市场支持,发明方和后续的生产商才能壮大,唯有如此才能与外国的产品和技术进行竞争。例如探月工程,如果没有国家支持,香港科学家再厉害也做不成。

  容启亮透露,早前制作的嫦娥五号“表取采样执行装置”,有关装置将会继续应用于嫦娥六号,而嫦娥六号更计划登陆一个极具挑战的地方,例如月球的极地。容启亮说:“因为那是月球上最可能有水的地方,而且极地将来也是有很大机会用于建立月球基地。”不过,他表示这些都处于论证阶段,尚未敲定最终着陆点。对于团队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容启亮教授透露,国家未来仍有很多深空探测项目,所以团队将有更多机会与内地合作,为国家服务,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工程中的一些项目,相信香港都会有份参与。

  容启亮与国家航天合作历程

  联合研发

  2006年,国家航天局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正式与香港理大签订协议,成立“空间精密机械技术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制“嫦娥工程”月球探测计划中的仪器,包括着陆器相机指向系统、表取采样机械臂采样器、近摄相机和表取初级封装装置等。

  相机登月

  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顺利降落月球,容启亮团队研发、安装在着陆器顶部的“相机指向机构系统”圆满完成任务,拍到月球表面清晰景象。

  一箭20星

  2015年,理大与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合作,为长征六号“一箭二十星”任务研发出“微型卫星平台及分离装置”。

  火星相机

  2017年,容启亮率领团队,研究、设计及制造“天问一号”的仪器之一──“火星相机”,在不到三年内交付并通过验证。

  深空探测

  未来,容启亮团队将继续参与嫦娥六号、嫦娥七号的深空探测工程。

  理大密锣紧鼓打造月壤实验室

图:容启亮团队为嫦娥五号研制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将继续应用于嫦娥六号。

  “你听到旁边的施工声了吗?那个就是月壤实验室在施工。”容启亮教授昨日在理大的深空探测研究中心接受《大公报》访问,其间不时有施工噪音传来。自从容启亮团队研发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采集了月壤后,不少传媒关心他向国家申请月壤的进度。他透露,要申请月壤,先要具备储存月壤的合适条件,为此理大正在打造相关实验室,预料今年年底可以投入使用。

  需在全程氮气环境下储存

  由容启亮团队研发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于2020年随着嫦娥五号升空,圆满完成采集月壤的工作,当时共采得1731克月壤。而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21年首次对外发布《月球样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欢迎有兴趣研究月壤的科研机构申请借用月壤。

  容启亮已多次向传媒表示有意申请借用月壤,并一直在筹备专门储存月壤的实验室、购置相关专门设备,旨在打造优良的储存月壤条件。他说:“相关设备都需要安装、测试一段时间才能使用。”

  容启亮解释,要储存好月壤,需要特殊的环境条件。由于月球样品很容易受到地球上的氧和水侵蚀、风化和氧化,因此需要全程在氮气环境下储存,更必须严格控制水和氧的指标,这就需要一个24小时密封的氮气储存室,研究人员需要通过“真空手套箱”来分析月壤,而非直接用手接触,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月壤不受污染。

  “真空手套箱”是将高纯度惰性气体充入箱体内,并循环过滤掉其中的水、氧、有机气体等物质的实验室设备。

  “宇宙太大,我们太小”

  太空旅行近年成为全球热门话题,但天价费用非一般民众可以负担。

  问到容启亮教授未来会否发展一些具商业和娱乐元素的航天旅行项目,例如运用虚拟实景(VR)技术设备和探测用机械人,以满足民众的航天需求时,他说:“其实现时的深空探测仪器都有拍摄和摄影的能力,不过在实时性上仍有不足。”

  “现时美国或者外国的太空旅行,最远都是去到太空站,而太空站距离地球只有300多公里。不过深空探测就不一样了,月球距离地球是几万公里,而地球与火星平均距离是几百万公里,不可同日而语。”容启亮说,想要进行深空VR互动,目前还不太容易。

  火星上的一年,约等于地球的两年,即是地球围绕太阳行两圈,火星才行到一圈。容启亮说:“火星和地球距离最远时,两者中间还要隔一个太阳。而电波要进行‘地火通讯’,最远距离时,更要20多分钟才可以到达,来回即要40多分钟,近一小时操作者才可以看到自己的操作。”因此,操作探测用机械人进行VR火星旅行,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容启亮感叹说:“没办法,宇宙太大,我们太小。”他希望未来在远程通讯上,可以发展得更好、更快,届时深空通讯才可以更“实时”,可以进行有效的深空远程互动。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