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丁继联老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及国民身份认同的重任与使命。”第二届“香港优秀师德师风奖”得主之一、来自培侨书院的丁继联老师,多年来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他说,让学生认识国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内地走一走、看一看,百闻不如一见。丁老师说,在如今网络社会,学生对内地的认知很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上的信息和评论有些是失之偏颇的,让学生去内地亲身感受,有助培养家国情怀,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
“培侨书院在推广国情和国民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全面而系统的措施,旨在提升学生的国民意识、法治精神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丁继联老师说,该校将《宪法》、《基本法》和国家安全教育的元素纳人课程,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国情;另一方面,不断安排内地考察团,如“四川历史文化及航天科技考察团”,直接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发展。学生们去了之后,回来畅谈感受,都感到收获很大,希望以后有机会还想去不同的地方。
丁老师说,过去香港的学校对升国旗没有要求,不少学校从来没有升过国旗。但培侨书院坚持在早会进行升旗礼及国旗下讲话的活动,并在月会中安排多样化的讲座,例如今年的主题包括《抗日战争与日占香港》、《激发创意思维.推动科技创新》、《中国文学讲座:一组唐诗,五重景象》等,加强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了解。透过“国情大使培训计划”和其他活动,如“汉服文化进校园”,书院致力于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
通过实践活动 助学生建立责任感
丁老师多年来坚持到内地进行义教,谈及这些经历,他表示非常感恩,在给予学生知识和正能量价值观的同时,他和培侨书院的同学们,亦更加了解内地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的真实处境。
回想他的义教之路,丁老师表示,十年前第一次带领培侨书院的学生到重庆市姜家小学进行义教活动时,亲眼目睹了那里的孩子们面临的困境──许多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情感支持,但他们依然渴望学习和改变命运,被这情景深深触动。他当时想,如果能用香港的教育资源和爱心,为这些孩子带去一点希望,那么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同时也希望香港的学生能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了解内地的文化和挑战,学会珍惜当下的生活,并建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受启发 立志帮助弱势群体
丁老师表示,其中有一位姓蒋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团队合作和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多年后蒋同学告诉我,正是那次义教活动让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如今他已考上了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并希望未来能用自己的所学帮助更多人。
丁老师续指,这十年来参与义教的香港学生拓展了视野,更从内地学生的故事中学会了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他表示,学生们在义教活动中能互相启发、共同成长,正正是“助人自助”的最佳例证。对内地学生来说,我们带去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鼓励和希望。他们从中学会了感恩与坚持,明白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丁老师认为,对香港学生来说,这是一堂“踏实地走进他人世界”的德育课,学生们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学习者,而是行动中的参与者,并从中学会珍惜、感恩,也促进了对国家的了解与认同感。义教活动让学生们明白,知识的价值在于如何服务他人,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态度,更引导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丁老师相信,这种双向交流的教育模式,很可能就是未来品德与国情教育的新方向。
对于荣获“香港优秀师德师风奖”,丁老师就认为,这份荣誉应该属于学校所有师生。“是他们的热忱与行动,让这项教育工程得以发光,也让教育的力量传递到更多人的生命中。”\大公报特约记者 树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