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黄坤娜老师
“对于学生,我希望不只是一位老师,更希望能成为他们的妈妈,分享喜悦、分担困惑,陪着一同成长。”任教于丽泽中学的黄坤娜老师,以三十六载教学岁月践行此信念──放弃名校转投师范,主动担任学术成绩被视为差的“差班”班主任,了解学生迷茫,以亦师亦母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黄坤娜的“教育母性”萌芽于中学时期。中文启蒙老师带她领略朗诵与书法之美,更以母亲般的关怀让她明白“教育是心灵的传承”。这份觉醒日后化为关键选择──高考后毅然放弃浸会大学,转读柏纳基教育学院:“从小就想成为那样的老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
初执教鞭时,她主动担任全级学术成绩被视为最差的中三F班班主任。面对因家庭离异辍学的女学生,她察觉“其实她很聪明,只是缺少陪伴”。此后两年坚持每日放学陪读,最终助其考上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学生感慨:“黄老师像妈妈般陪我走过黑暗,否则或已误入歧途。”这段经历让她坚定信念:师德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以母性眼光看见学生深层需求,以无条件接纳陪伴成长。
“好学生不缺称赞,差班孩子更需要妈妈般的温暖。”她的选择背后,是教育公平的母性坚持──如母亲不因孩子顽劣放弃,她笃信每个生命都值得温柔对待。
让孩子学会爱与责任
黄坤娜的“亦师亦母”渗透于点滴日常。作为图书馆主任,她不仅传授阅读技巧,更牢记每个学生的阅读偏好;担任班主任时,她习惯以“大拇指”鼓励学生,即使作业不整齐,也先称赞“态度认真”再提建议。“母亲不仅看结果,更会看见孩子的努力。”这份温柔让学生亲昵唤她“妈妈”,愿分享家庭烦恼。
她设计的教育活动满溢母性贴心。黄坤娜为鼓励阅读,将图书馆布置成紫禁城,带学生玩“宫廷剧本杀”,让学习化作亲子互动;为缓解压力,她开设香水工作坊,细数“薰衣草助眠、薄荷提神”,更带学生到社区服务,让知识转化为关爱能力。“妈妈总想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爱与责任。”她的创新从未偏离“育人”本质。
最动人莫过于带领学生创世界纪录的历程。2024年国庆75周年,她率领30名学生参与“爱我中华”的舞蹈活动,两个月练习期间,她如母亲般准备防暑药品,暴雨彩排时撑伞鼓励:“阿妈这年纪都学会了,你们一定得!”学生事后写道:“黄老师的陪伴,让苦练变成家的温暖。”
黄坤娜的“母性教育”深植于文化传承与心灵守护。她带学生到东莞南丰古镇跟随剪纸大师体验技艺,手把手教製陶瓷并烧製带回:“妈妈总想让孩子记住文化根脉。”在油麻地组织“咏春拳”活动时,陪伴290名零基础学生练习两月,每晚带点心到拳馆,“就如妈妈等孩子归来。”黄温柔地笑说。
“不同肤色皆是一家人”
在多元文化教育方向,她举办“九龙区共融大使计划”,带学生与少数族裔同游迪士尼,引导“不同肤色皆是一家人”;开设“长者学院”,教学生陪长辈玩芬兰木柱,“如陪爷爷奶奶聊天”。“妈妈的责任是教会孩子爱与包容。”这分母性视角让德育脱离说教,化为生活渗透。
黄坤娜的办公室常备有雨伞、药箱、针线包,如母亲随身包般应对学生所需。黄坤娜曾牺牲节假日组织大湾区交流团,带学生看创业青年厂房:“像妈妈想让孩子见更广世界。”被问及为何倾注如此多时间,她朴实回应:“妈妈哪有计较时间的?看着孩子长大就是回报。”
从陪伴辍学学生成为博士,到带领学生创世界纪录;从香水工作坊到剪纸体验,她的“教育母职”证明,当老师愿做“妈妈”,课堂便不再是知识管道,而化为生命滋养的温床。愿教育者皆领悟此母性智慧,以爱为舟,载学生渡过成长迷雾,让教育成为点亮生命的温暖航程。\大公报实习记者 余境煌(文) 李宇俊(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