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两岸 > 正文

“台胞‘福’地”系列之“社区建设篇”/“第一家园”上演两岸“新不了情”

2019-05-09 03:17: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台中科技大学学生在厦门中山社区完成彩绘社区墙面后合影 受访者供图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福建的新使命。近年来,台胞西进大陆风头正劲,往返两岸的台胞越来越多。作为对台前沿的厦门特区,成为台胞登陆的第一站。他们入住厦门社区,带来了台湾社区管理经验。融入、融合、融洽,“第一家园”正上演两岸“新不了情”。/大公报记者 蒋煌基厦门报道

  出生於高雄市的周芷茹,母亲祖籍在福建晋江。自2005年以台南市文化协会秘书长身份造访厦门后,这十年周芷茹频繁穿梭於闽台两地。她目前正以“文化重塑”的形式,参与厦门社区营造。她说:“闽南和台湾语言相通,有相同的文化根基,两地文化交流要靠两岸共同努力来推动。我非常乐意成为其中一条纽带。”如今,她一年有一半时间都在厦门,和当地社区幹部、志愿者一起,成功打造出镇海社区“成功小镇”、仁安社区“名人小区”,共同主办“聆听沙坡尾故事”等闽南文化活动,打造出两岸在社区营造方面合作的一个个品牌。

  文化相通激发乡土情怀

  据悉,丰州小灯塔共享空间计劃,是周芷茹团队社区营造的亮点所在。他们把古街沿途的一些废弃老屋,改造成整洁舒适的共享文化空间。“‘小灯塔计劃’不仅可以为遊人提供歇脚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让旅客或返乡遊子有个心灵休憩空间,激发群众的乡土情怀。”在此期间,她还不断与台湾设计师、创意青年联繫,尽量自己动手,让房子更加尽善尽美。

  周芷茹戏称自己的工作都在“磨洋工”。对一堵老墙进行微景观改造,原本3天就可画完的茉莉花彩绘,周芷茹的团队花了3个月。“画的过程,有围观的居民认为左边花应该多一点,右边叶片少一片,我们都尊重大家的意见。”她认为,社区营造的关键,在於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引起共鸣,并唤起居民以自己家乡为荣的理念。“这三年,仅在思明区生活就业创业的台青,形成了近30对两岸婚姻。”思明区台办主任戴丽珠笑着告诉记者,“两岸融合的未来,不就是成为真正的一家人吗?”

  “环保大使”推动融合

  来自台北的伍证霖也热心参与厦门的社区建设。2015年他携“营造绿色家园”理念,参与了社区营造。作为筼筜街道的垃圾分类督导员,这4年来他已成为大家心中的“环保大使”。从发起厦门市首个环保志愿者联盟开始,伍证霖倡导居民“垃圾分类减量”,并製作“环保酵素”。如今,社区裏居民认养的阳台菜园,长势喜人。

  伍证霖告诉记者,自从2017年年底参与社区建设以来,他建议并参与了社区厨房营造,每个月定期举办国际美食分享会。从种植分享会、烤肉分享会、美食分享会,到素食嘉年华,越来越多居民融入其中。伍证霖正是借这些“环保小事”促进社区融合,“就像我把一束玫瑰摆到办公桌,整个办公空间就有了生机。后来大家陆续带了绿色植物装点办公室,整体空间就活了起来。”伍证霖为台胞参与大陆社区营造做了一个有趣的註解,“就像当下的两岸融合,有互动才能建立互信,有信任才会融入。”

  “台胞服务台胞”

  筼筜社区内有一个筼筜湖。台商陈彦良第一次站在筼筜湖边时,竟生出乡愁,“这裏和生我养我的高雄爱河太像了”。陈彦良说,筼筜湖就像高雄爱河。爱河整治后,咖啡香飘两岸,成了高雄的文化,筼筜湖同样很有潜力。看到了爱河的过去,陈彦良也预见了筼筜湖的未来。他决定留在厦门,并在筼筜湖畔创办古柏咖啡厅。

  解开了乡愁的陈彦良,亦在此收穫了爱情。陈彦良说,两岸的融合,就像这筼筜湖边的咖啡,越来越浓。厦门先於大陆其他地方,成为两岸融合的“原乡”。2018年陈彦良把自己的古柏咖啡设置为“台胞驿站”,为当地台胞解忧消烦。

  厦门市早在六年前已开始聘请台胞担任社区主任助理,创全国先例。厦门市思明区台办主任戴丽珠说,“台胞驿站”犹如一个正能量的蓄水池,吸引了众多台胞加入“台胞服务台胞”的队伍,并主动为社区提供多种服务。“台胞驿站”已成为台胞参与大陆社区营造的一种创新举措。从2015年5月设立第一个“台胞驿站”至今,这种“台胞帮台胞”的服务站在厦门已有7个。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