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一针见血\必须严防“孤狼式恐袭”\卓铭

2019-10-14 04:23: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黑衣暴徒的袭击手法已由“群体战术”,逐步转变为“孤狼式袭击”\网上图片

  香港这场暴乱,历时已逾四个月,多数市民儘管不喜欢,但也开始习惯每逢周末就出现的混乱场景。惟这种固定模式,近日却开始发生变化。昨日《大公报》旧馆址所在的北角柯达大厦2期,地下大堂遭人纵火;前日港铁九龙塘站其中一个出口的入闸机,亦被人投掷汽油弹。两宗事件有两个共通点,一是远离了当日示威的“主战场”,二是犯人以独行或小队形式行动,这可能预示着暴徒由原来的“群体战术”,慢慢转变为“孤狼式袭击”。若把两宗纵火案当作个别事件而轻视,恐怕香港将陷入更大的危机。

  综观过去四个月,虽然示威暴力程度不断升级,但仍可观察到一些规律。大多数示威都是由网民发起,然后经过一系列文宣动员,煽动一定数量的“和理非”充当“勇武”的护盾。因此暴力所涉的範围,基本只限於示威现场,暴徒透过现场群众的人数优势,公然大肆破坏亦不会有即时后果,即便有途人不齿上前制止,亦会被“私了”。这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成为暴徒的四个月来的主要战术。

  但柯达大厦和九龙塘站纵火案,却颠覆了这种规律,肇事者事前没有任何预告或文宣,首先便令车站和大厦管理层防不胜防。而且犯人不再以群众作掩护,相反採用“hit and run”策略,得手后立即逃离现场,不等警员到场对峙变成持久战。不得不说,这与外国的“孤狼式恐袭”十分相像,若其成为暴徒长久以后的主流战术,则香港势必陷入比现在更混乱的情况。

  “孤狼式袭击”之所以难以提防,在於其放弃群众动员,暴徒不必再象征式的穿着黑衣或戴头盔,一如普通市民走在路上,而且人数少,不会引起注意,警方要截查便难上加难,在场人士亦不会预料到危险。其次,以往乱港派每逢大型示威,都免不了先在网上发起各种文宣动员,但掺杂了“孤狼式袭击”后,每次大型示威都可能是声东击西,掩饰真正想袭击的目标。以往警方都会因应这类文宣的时间和地点,决定在各区调配多少警力,事先可以在车站截查可疑人士和派出卧底。倘若“孤狼式袭击”成为常态,警方想事先布防便十分困难,假如一区调派太多警力,可能会令其他地方有机可乘;但如果调派的警力太少,该区的暴徒亦可能趁机发难。

  更重要的是,“孤狼式袭击”意味着,一般市民同样没办法得知暴徒会在什麼时间、什麼地方发动攻击。过去市民尚可以透过网上资讯,主动避开示威地点,但面对无预警袭击,任何地方都可能存在风险,也许前一秒还风平浪静,下一秒却突然间变成战场。九龙塘站和柯达大厦两例尚算幸运,没有人受伤。但如果情况一直继续,难保有一日不会发生在场市民走避不及,遭汽油弹殃及的惨剧。

  要打击“孤狼式袭击”,实际执行上十分困难,警方必须更加重视情报战,加强卧底行动和渗透核心暴徒的人际网络。政府亦应考虑再引用《紧急法》,打击暴徒赖以交流的网上平台。但最重要的,还是香港社会必须团结一致,对暴力说不,沉默和哑忍等同帮兇,不能再让香港的暴力继续蔓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