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议事论事/立法会选举的全过程民主体现\李浩然

2021-12-23 04:27: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不同于西式民主,中国的民主理念更强调全过程:除了对在位后的权力运用进行制约和监督之外,还包括选举过程中的政见整合和市民有内涵地参与讨论。

  很多人容易把民主等同投票,又因此假定投票时需要有两党或多党的对抗性博弈才能够有所谓的选择。这种形态也是西方选举政治所强调的民主方式。

  然而,这却忽略了东方文化中十分重视的君子之争。在这次立法会选委会界别的选举过程中,便充分体现了君子之争的特点。候选人向选民介绍自己的政纲主张,有点像同班同学一起进考场,相互各自比拼政纲。这需要的,是对政策的长时间和深层积累认识,而非单纯在竞选活动上的辩才。

  君子之争带来政见整合

  更重要的,由于候选人的关系并非对抗性竞争的你死我活,所以在政纲介绍的过程当中,便已经开始形成交流互动,推动候选人之间相互对其他政纲的思考,逐渐形成主张的整合、讨论和共识。在选举过程中便已经开始形成候选人之间和相关界别的三方政见整合,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初步基础,这是本次立法会选委会界别竞选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方面重要体现。

  事实上,选举委员会的选举模式,为这样的结果提供了土壤。

  不同于西式民主,选委会委员通过自己的业界或社会群体产生,代表着社会上某一部分市民的相关政治诉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界别的意见领袖和选委,本身就是经过长期的沉淀。在选择立法会议员的时候,他们除了听取政纲之外,还需要跟自己所代表的选民反馈意见,不少团体还专门组织了成员向候选人提问意见和听取政纲。再经过界别的内部互动,才形成最终的投票共识。

  这意味着投票行为由单纯的在某一天、每个人各自去投票,转变成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思考,之后才由选委们代表投票(美国总统选举中代表各州份的选举人票制度间选模式,跟选委会的形式有点相似)。这样的选举制度,把投票思考和讨论时间拉长了,成员能够有更加充分的讨论,相对更加成熟和理性。

  以这次立法会选委会界别竞选为例,笔者便已经在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内,走访了超过100个不同的群体进行介绍和交流。另外,由较熟悉候选人和政治生态的界别精英协调讨论,也会比较专业和有效率。

  这种经过界别内部互动,形成意向并由选委代表投票的模式,能够强化成员和市民有内涵的持续广泛参与,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另一个重要体现,这种模式在政治学理论上称为“法团主义民主”模式。

  民意得到更好的体现

  这一次立法会选委会界别的选举中,充分体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上述两项优点:竞选期间的良性政见互动整合和选民的有内涵参与;这是适合香港社会状况的制度。

  民主本来就是多样性的,实践出真知。不尊重各自社会形态,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一套理念和模式,本身就是严重违反民主精神。

  第七届立法会选举当选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