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港事港心/“新田科技城”需做到职住平衡\洪锦铉

2022-01-26 04:24: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谈到可供“新田科技城”借鉴的前车,除了有科学园之外,还有数码港。数码港是香港回归后,由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是一个推动香港数码科技发展的前瞻性、创见项目,现在很多全球性的互联网企业在当时都还在初创期,有的甚至未出现。

  然而,数码港之后被一些人抹黑为“以高科技包装房地产”;亦有人质疑当局在未经公开招标情况下,把钢綫湾优质地皮免地价批予单一发展商;住宅发展变成豪宅项目,缺乏为数码港内科技公司的雇员提供商住配套云云。虽然数码港多年来对本港创科其实有不少贡献,现正进行第五期扩展工程,但是至今仍无法完全消除部分人对数码港的负面印象。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后,新界北的土地价格立即上涨,虽然这是正常之事,但是随之而来的担忧是,创科方面的开发成本和居住成本能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而不影响产业发展的成本?政府要汲取数码港的经验——切勿落入以住宅项目的收益作为补贴科技城发展的指导思考逻辑。

  将来的“新田科技城”,地产项目应是以“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逻辑发展,兴建住宅是为了配合香港科技发展的,不应变为“纯房地产项目”,而同时要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早前在立法会表示,“新田科技城”可容纳15万个创科职位。但要配合有关职位需在区内规划多少住宅单位?又需要多少学校、商场、街市、文娱运动、社区设施等生活配套?另外,还要考虑将来的居民需要什么类型的住宅,如单人居住小单位、家庭居住的大单位等等。

  我们不愿看到“新田科技城”只是将科技研发和办公大楼聚在一起,缺乏商住的配套,重蹈工业邨和科学园的覆辙——入夜后漆黑一片如死城;我们也要预防“新田科技城”变成只为居住目的而设的项目,令科技发展成为閒角。

  笔者建议,“新田科技城”在注重“学─研─产─商─居”的一体化发展,首要实现职住平衡!以“新田科技城”的“职”为首要考虑,“住”就是为了让中小企负责人、科技人才和各范畴的职员可安心在“新田科技城”专心投入科技事业发展。

   城市智库召集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