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学者观点/香港感染人数到底有多少?\张志强

2022-03-16 04:24: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持续,在此期间,卫生署每天都会在疫情记者会上通报上一天的染疫人数等信息。但出于多种原因,这一数据最开始只包括经卫生署核实的核酸检测数据,后修改为包括所有核酸检测数据,再到包括经自我申报的快速抗原测试数据,以致大大低估了实际的染疫人数,实际数据要远高于这一通报数据。因此,基于通报数据对疫情所作的任何预测,也将变得不准确,对防疫抗疫不仅毫无帮助,甚至还可能起到误导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实际染疫人数的不可知,对这一数据的估计或推算也变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据媒体3月2日的报道:“港大医学院最新报告推算,全港已累计约一百七十万人染疫”。在3月15日的卫生署新冠疫情记者会上,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首席医生欧家荣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港大(医学院)估计至今360万人染疫,推算合理”。笔者对以上估计或推算所用的“数学模型”并不了解,在此不加评述,但直觉认为,这两个数据并不符合真实情况。

  笔者作出以上论述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任何数学模型都需要参数,比如病毒的传染率等,而这些参数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传染率来说,经全社会的不懈努力,已从最初的一传五减弱为一传二(中央援港防控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语),而且也将继续减弱下去。用一成不变的参数来作推算,必将高估实际染疫人数(笔者并不知港大团队的数学模型中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二是从政府每日公布的围封楼宇或屋邨所发现的阳性个案数据来看,阳性比例从未超过总人数的30%。有理由相信,这一比例所含水分较少,可以说是相当准确。也有理由相信,全港染疫人数的比例应远低于这些“重灾地区”的比例。

  从另一角度来说,对“现疫”人数估计的最有效方法不是数学模型或医学模型,而是统计调查。基于资源限制和时间紧迫性的原因,对全港市民作普查(不是普测)并不可行,而是要作“抽样调查”。以下,笔者再对这一抽样调查作一简单展开,以作普及。

  抽样调查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抽样方法。基于新冠病毒病的特点:不同人群(年龄段、健康状况、家居环境、工作环境、疫苗接种等)的感染率有很大不同,分层比例抽样(stratified proportional sampling)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抽样方法:对不同人群按其所占总人口的比例抽取样本进行调查。

  抽样调查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是调查问卷的设计,笔者认为以下最简单的三个(核心)选择题即能达到所需目的。

  一、你(在此次疫情中)有否感染过新冠病毒?

  A.有(转往问题二)

  B.无(转往问题三)

  二、你是否已被卫生署统计或已作过申报?

  A.是

  B.否

  三、若你发现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会否主动向卫生署申报?

  A.会

  B.不会

  当然,一个严谨的抽样调查还包括许多其他重要环节和因素,笔者就不在此一一累述了。

  香港大学统计及精算学系讲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