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大会,举世瞩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和五年的工作。2022年是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国家顶住压力,在面对疫情冲击以及国际纷繁复杂的局面下,经济仍保持3%的增长。过去五年,更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所取得的成就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道路的成功!
世界目光都在聚焦中国的经济发展,报告将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这体现出了中央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尽管未来国家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保持稳中求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地民营经济迎来发展春天
后疫情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恢复经济,国家亦紧紧抓住这个中心,这在报告中有着多处的体现:
首先,报告中提到要推动消费尽快恢复、扩大内需,这体现了扩大内需对经济复苏的重要作用,中国经济的最大底气,来自十四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而推动消费需要多管齐下,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出台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快消费场景的创新,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比如增加更多的科技、文化元素,打造多元化的消费体验,激发市民的消费热情。
其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以及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报告重申对于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视,这对很多民营企业和港商而言都是非常鼓舞的,我希望香港各界能抓住这些机遇,一方面在融入大湾区、全面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企业自身及民间投资的作用,特别是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同时亦可利用香港在融资、创科、国际联系、商业及专业服务的优势,助力内地企业发展壮大,并朝高质量方向发展。
民之所急,施政所向,政府工作重点多处凸显政府着力解决民之所急。虽然来年政府工作重点的首项是扩大内需,但前设还得先“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与今年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以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相互呼应,归根究底就是要以稳收入、稳就业来保民生。此外,今年的工作重点还包括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援政策体系。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等,透过增强对住房、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的投入,以回应人民所关心的民生议题。过去,在推动内地社会事业上,香港民间及企业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及成果,未来相信亦可配合政府工作报告的规划及步伐,作出更多、更全面的贡献。
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最后,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这给香港发展注入了发展动能。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七一”重要讲话提出“四点希望”,当中包括希望香港特区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新一届特区政府在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下,提出多项提振经济、改善民生的计划及蓝图,包括大力发展“八大中心”、落实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推动“明日大屿”愿景,以及提量、提速、提效增加房屋供应等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而报告重申国家对香港的支持,着实令人感到鼓舞,亦增强了市民对美好前景的信心。
2023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是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的一年,希望香港社会领会好二十大精神,用好政府工作报告的支持,团结一致,抓住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机遇,为国家、为香港增添新的力量和动能。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