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点击香江 > 正文

点击香江 | 香港当前抗疫应把握好“四对关系”

2022-03-25 04:24:33大公报 作者:屠海鸣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政府日前公布了本港若干防疫措施,引发坊间议论颇多。的确,香港当前的疫情十分复杂:一方面,每日确诊个案从高峰期的逾5万回落到逾1万,有明显变化;另一方面,每日染疫死亡人数仍逾百人,病死率居高不下,令人揪心!同时,除了中国内地之外,全球大部分国家都放松了疫情管控。在这种大背景下,对香港疫情怎么看?香港当前抗疫怎么办?

  显然,香港疫情仍处于高位平台期,不可掉以轻心!同时,应看到香港抗疫的复杂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躺平”,要综合算好生命账、民生账、总体账,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来谋划当前抗疫工作,重点把握好以下“四对关系”。

  “坚定方向”与“灵活应变”

  从宏观看,香港抗疫必须坚持“动态清零”,这个方向不能变。原因有二:第一,香港的抗疫方向必须与国家一致,因为香港这个“小局”与国家的“大局”密切相关,香港第五波疫情爆发就引发了深圳和东莞的疫情,决不能重蹈覆辙。第二,香港不能承受“死亡之痛”。第五波疫情爆发前,没有人预测香港因疫病死亡人数会超过6000人,但现在这个数字仍在不断增加。如果放弃“动态清零”,出现第六波、第七波疫情,又有大批长者、弱者离世,是香港不能承受的,是香港广大居民不愿看到的,那也是对香港这个现代化城市、文明城市的极大讽刺。

  从微观看,在坚持“动态清零”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抗疫的各个阶段可以采取灵活措施,应按照“轻、重、缓、急”四个字灵活调整抗疫策略。比如,截至昨日,本港确诊病例超过108万,由于检测能力不足,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两三倍。这个时候进行全民检测,意义不大。反而,把大部分资源集中在重症患者身上,及时挽救他们的生命,更有实际意义。这就体现了灵活性。

  “三减三重”与“全民检测”

  “暂缓全民检测”并非“不做全民检测”,而是延期,目的也是为了集中精力做好当前的重点工作:“三减三重”。

  奥密克戎(Omicron)病毒的特点是毒性小、传播力强、病死率低,但在香港却表现出病死率较高的状况。正是立足这个实际,在内地专家组的指导下,特区政府采取了“三减三重一优先四集中”的策略。“三减”即减少死亡、减少重症、减少感染;“三重”即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区域采取精准有力措施;“一优先”即优先救治长者;“四集中”指集中专家、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这是近期必须牢牢把握的重点。

  抓重点,但不能放弃难点。在香港做“全民检测”很难。与内地相比,香港的社区组织较弱,市民接受核酸检测的自觉性不高,还有许多技术性问题成为“拦路虎”。越是困难,越需要下大力气提前做好“功课”。比如,有人不配合怎么办?应透过“紧急法”为“强检”提供法律依据。又比如,“全民检测”涉及的点位布置、防疫人员调配、送检运输、现场秩序维护等,都须提前做好准备,必要时也可以事先搞几场演练。

  “全民检测”在疫情的“一头一尾”很重要,已经错过了“一头”的最佳时机,就再也不能错过“一尾”的最佳时机。未雨绸缪,确保“清零”清干净,不留尾巴。

  “对内通关”与“对外通关”

  特首日前宣布,自4月1日起将取消9个国家的禁飞令。这将是香港第五波疫情爆发采取“熔断”机制后,首次解禁,向“对外通关”迈出了关键一步。如果届时香港疫情有明显好转,取消禁飞令未尝不可,但从全局角度来看,政府应把握好“对内通关”与“对外通关”的关系。

  首先,“通内地”重于“通海外”。且不说香港与内地封关至今,令无数家庭咫尺天涯、不能团圆带来的痛苦,仅从经济和民生角度看,香港与内地的密切程度远高于上述9国,特别是香港的生活物资、包括淡水资源都由内地供应,香港要获得内地支持、要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应把“通内地”作为首项选择。

  其次,先“通海外”不利于“通内地”。去年,香港和内地专家组进行了多轮磋商,就通关问题接近达成一致意见,谁料第五波疫情爆发,打乱了计划。那时,香港连续数月无新增病例,通关的基本条件尚好。但现在的香港,不知何日才能实现“清零”,而如果优先“通海外”,本土虽然“清零”,输入源源不断,香港仍然是充满风险之地,与内地的通关将遥遥无期。

  “谋近”与“谋远”

  医管局主席范鸿龄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当记者问及香港抗疫教训时,他坦言:“如果当时大力推高接种疫苗人数,特别是加强对院舍长者的保护,可能可以减少第五波疫情死亡人数。”此言道出了“香港之痛”!

  那么,当初为什么没有大力推广疫苗接种呢?说白了,还是缺乏长远考虑。市民接种愿望不高,医疗机构普及抗疫知识做得不够;还有部分心怀叵测之人“借疫还魂”,抹黑内地的疫苗质量不好、副作用大。这一切,导致了香港在疫苗接种上“集体近视”。

  用战时思维来谋划抗疫,既要考虑到这是一场阻击战,也要考虑到这是一场持久战。必须把握好“谋近”与“谋远”的关系。“谋近”,就是解决燃眉之急。“谋远”就是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日前在援港抗疫工作第九次协调会上指出,要围绕“三减三重一优先”的工作重点有序铺排下一阶段工作,特别是发挥好援港医疗队的作用、提高方舱医院等隔离检疫设施使用率、加快中央援港物资发放节奏和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夏副主席的这一要求,正正指出了当前香港抗疫重点和难点;香港应在重点上着力,在难点上突破。

  香港当前抗疫,既要考虑到自身是“一盘棋”,更要考虑到香港“这盘棋”也是全国“一盘棋”中的一部分。如此,才能把握好以上“四对关系”,以最小成本赢得最大实效。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注:《大公报》独家发表,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