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常玉《红底瓶枝》。/香港苏富比
近些年,旅法华裔画家常玉(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六六年)的画作,屡屡在拍卖市场创下天价,让这位本就神秘的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愈发引人关注。在周杰伦不久前发布的新歌《最伟大的作品》中,他扮作魔法师穿越时空,回到二十世纪初的巴黎,在画室与常玉和他画中鲜艳却忧伤的花和女子邂逅。
今秋香港苏富比现代艺术晚间拍卖,由常玉的一件画作领衔,是他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作品,名为《红底瓶枝》。常玉不时以瓶花入题,他画中的花与瓶,造型和构图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娴静与雅致,也从立体主义和野兽派对于色彩的运用和想像中,汲取不少灵感。大约两年前出现在拍场的那幅《青花盆与菊》(以一亿八千多万港元成交),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墨黑色的背景上,几朵白菊浮出来,衬以蓝枝蓝叶,看上去脆弱且忧伤,与作画人的性情和心境互为呼应。而今次亮相拍场的这幅《红底瓶枝》,同为瓶花静物,却是截然不同的样态。
《红底瓶枝》的长度接近一百二十厘米,在常玉以花为主题的作品中,属于难得一见的、较大尺幅的创作。此画一改常玉画作的清雅素淡,以大片鲜艳的红色为底,黑色花枝恣意上扬,至铺满整幅画面。朱红色背景,与画幅右下角桌面的白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整幅作品构图简洁,不拖泥带水,看得出创作人描画此图时,应是欢愉积极的心境。的确,创作此画时的常玉,正在经历他一生中难得顺遂的一段日子。离乡多年,漂泊多舛,他终于在巴黎华裔画家圈子里得到了关注和后辈的推崇,再不是徐志摩笔下“在艳丽的垃圾窝里工作的”困窘画家了。
可惜,好景不常。原定功成返乡的计划,因为种种原因而搁浅。常玉又一次消沉下来,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在七十二岁那年孑身逝于工作室中。而这幅《红底瓶枝》,也因画家日后的遭际,多了些许寂寥伤感的意味。后世不少人将常玉视作“中国马蒂斯”,可在我看来,马蒂斯的红,与常玉的红,虽说乍看都是热烈的模样,而若我们想更深处探看,才会发觉两者的底色如斯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