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艺术三月\李梦

2024-03-14 04:02: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二○二三年度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展区一景。

  一年一度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ong Kong)即将于月底开展,今年的展会将回归至疫情前规模。来自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二百四十间画廊参展,透过五大展区呈示当代艺术多元面貌。加之同在三月举办的香港艺术节、“艺术中环”(Art Central)展会以及香港国际电影节,城中艺文氛围颇为浓厚,难怪人们常用“艺术三月”形容如今的早春香港。

  转眼间,巴塞尔艺术展落户香港已有十一年,这十馀年间,香港的艺术生态发生了显见的变化,艺文机构和展览的数量不断增加,M+博物馆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大型场馆相继落成开幕,加之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已不再仅仅是亚洲金融之都,更希望在文化、艺术乃至科技等领域都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笔者此前曾在此栏多次谈及,香港若要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不单需要注重硬件(例如展览及演出场馆),更需关注软件(如艺术人才培养、艺文普及和观众拓展等)。若仅有硬件而人才和受众不足,也无法令到艺文融入生活、深入人心。过去数年间,政府对于艺文教育和普及不乏重视,也的确推展了大大小小的项目和计划等,官方数字显示成效不俗,但依笔者所见,距离你我希冀的艺文城市理想仍有差距。其中关键的关键,在于艺术在不少市民公众眼里,仍是“阳春白雪”一般,与大家的日常生活较少关联,以至于较难产生共鸣。

  再想个中缘由,不外是艺术普及的不足与艺术评论的缺失。如今的中小学校与大专院校内虽有视觉艺术课程与各类艺术讲座、工作坊等,但普遍认为艺术课程缺乏统一完善的课程体系,且部分中小学艺术科教师经验不足,较难给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带来实际的帮助。

  另外,政府以及媒体对于艺术评论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以至公众即便有兴趣、有意愿了解城中艺文节目及活动,或也会面对不知从何处获得资讯的窘境。反观内地与台湾地区,对于艺术文化的推广皆不乏创新之举,政府的推动亦非泛泛而是各有侧重,加之善用互联网与AI技术提升互动及趣味,更易引起线上线下的热议与参与。

  文化艺术推广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可急于一时;但即便从长计议,也应梳理时间表,分清前后主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