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閒话烟雨/马克思的酒情怀\白头翁

2024-04-10 04:02: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德国特里尔的马克思雕像。\资料图片

  特里尔是德国边陲古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德国已然古老得灿烂光辉。难得的是直至今天特里尔古城的街道、教堂、城堡、石桥,似乎还是古罗马时代的风采,它曾是西罗马帝国的国都。一八一八年五月五日,卡尔.马克思就出生在这座古老的小城中。

  二○一八年在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纪念日,中国为卡尔.马克思制作的高二点二米、重二点三吨的青铜塑像,耸立在离马克思诞生的那幢古老的小楼不远的街道上,那应该是马克思五十多岁的形象,一脸浓密的大胡子,穿着厚重的大衣,马克思正阔步走在家乡的石头街道上。来特里尔的中国人可能会做两件事:一是和马克思塑像合影,二是买两瓶特里尔的黑比诺葡萄酒。马克思对家乡的葡萄酒情有独钟,在他离开家乡后,常常怀念的就是这种黑比诺葡萄酒。每当马克思怀念家乡时,他常常想起特里尔那满山满坡、一眼无垠的葡萄园,想起那收获葡萄的季节,尤其让他回味的是特里尔的葡萄酒。

  马克思终身嗜好葡萄酒,但无记载他是几岁开始喝,看看马克思对饮酒的评价,对饮酒的自信,对酒文化的深解。

  马克思在给他的亲家公佛郎斯瓦.法拉格的信中说:“衷心感谢您寄来的葡萄酒。我出身于葡萄酒产地,自己也是葡萄园主,自幼喜欢葡萄酒,所以能恰当鉴赏和品评葡萄酒。”马克思在这段信文中讲他出身于葡萄酒产地,他的家乡是酒乡,自幼喜欢饮酒,按中国人理解,小时候就喜欢喝“一筷子头”,那是因为有个喝酒的环境,大人喝酒时,用筷子头蘸一下酒杯中的白酒,往孩子嘴里一点,叫自幼喝“一筷子头”。马克思自幼喝的绝非一筷子头,一是他生活的特里尔不用筷子就餐,二是在他的故乡,喝酒如品茶,如礼貌,如问候,如递上名片。马克思的“酒史”肯定不短,所以他才自信满满,坦言能鉴赏、能品评葡萄酒,说明马克思不但善饮,且能品鉴,能喝出名堂来。

  一八六七年马克思正为其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的出版而焦虑奔波,他坐在从伦敦前往德国的轮船上,望着突然而至的大雨而默默地喝着一杯葡萄酒。那时候马克思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但其对酒的爱好就没有减。因为在当时,德国人把喝葡萄酒视作为一种“药疗”。但马克思喝的是“苦酒”,囊中羞涩加上心系《资本论》。马克思饮酒也是择友而酣,他曾和恩格斯“狂饮一次”,导致大醉,醉卧不起。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志同道合,也是亲密无间的“酒友”。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中,有四百多处讲述葡萄酒的事,谈论过二十多种葡萄酒。从法国葡萄酒到德国葡萄酒,从英国的雪利酒一直谈论到苏格兰的威士忌,马克思家乡的“雷司令”。那是一种行家的评述,经济学家的论述。不止一次地由酒的生产谈到资本的流程。正是马克思在他即将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中,在阐述“生产时间”时,就用葡萄酒在酒窖中的发酵和存放时间来说明“资本处于生产过程的全部时间并不必然是劳动时间”。中国研究酒文化的人,很少钻研《资本论》,而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恰恰从理论上奠定年份酒的市场价值。

  每逢马克思和恩格斯相见,必有说不完的话题,饮不尽的酒。恩格斯常常有备而来,他会给马克思带来沙托─马尔高酒,即波尔多五大酒庄之一的玛歌酒庄的好酒。恩格斯了解马克思,两人心灵相通。恩格斯经常给马克思寄葡萄酒,如一八六二年二月他在信中说:“今天给你寄去一个木箱,内有八瓶波尔多,四瓶陈年葡萄酒,二瓶雪利酒……”可以想像,当马克思接到寄件时的高兴心情,酒的魔力。

  二○○八年我在伦敦马克思的墓前瞻仰,献上了一束鲜花,写过一篇祭文《给他深深鞠一躬》,如果哪一天有幸再去特里尔,我一定在马克思雕像前斟满两杯葡萄酒,一杯是黑比诺葡萄酒,一杯还是黑比诺葡萄酒……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