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灯下集/微言唯有故人知:《宋家客厅》 ─“香港悦读周”图书推荐(下)\洪雯

2024-04-26 04:03:0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傅雷:博学而刚烈

  与钱钟书相比,傅雷夫妇在“文革”中的命运,实在让人叹息。而这,与他的性格有密切关系。

  宋以朗对傅雷的认识,除了来自宋淇、宋希两兄弟与傅雷的书信往来,更有不少家庭记忆。四十年代,傅、宋两家是邻居,住在上海安定坊相连的三号、五号洋房。事实上,整个安定坊都是宋家产业,傅雷家是租客。一九四九年宋家来港,傅雷搬入宋家住的五号,一直到他在“文革”中离世──这个住址便是如今上海的傅雷故居。连傅聪的第一架钢琴,也是来自宋家。如此邻近的往来,自然有很多家庭记忆。而宋家保姆,从前是傅雷家的保姆,自然又分享过很多八卦。

  傅雷才情、自视极高,但性格耿直、刚烈、执著、不通世故。他曾在翻译大会上指责同行翻译水平低劣,并随手举例翻译作品中错漏之处,完全不给在场同行,甚至前辈、领导面子,有老先生当场被批评至流泪。杨绛在文章中批评他至少应先做自我批评,让其他人不至于太难堪;钱钟书更是写信批评他,以至两人曾经有隔阂,后来才恢复往来。

  傅雷亦曾诤言劝喻宋淇,不应过dilettante(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的生活,而应把一件事做好,“不计成败,不问效果”。有这样的诤友,实为宋淇的福气。

  “文革”中,傅雷不堪凌辱,决定放弃生命。他的遗嘱,还清晰交代了借用宋家的家具,托人送还。这种毫无拖欠,明明白白的执著,恐怕也与他的命运有关吧。

  吴兴华:坎坷的大儒

  吴兴华并不像书中其他几位那样广被熟知,但他其实是博闻强记的天才,宋淇曾将他与钱钟书、陈寅恪三人视为代表兼通中西的大儒。据说他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力”,耳朵亦极灵敏,多国语言一学就会,古诗词随便说出一句他没有不知道上下句的。

  吴兴华对自己的学问亦十分自负,书信往来同样恣意评价文坛人物,措辞尖锐。但是,也许是有钱钟书这样渊博的前辈在,他更能反省自己。他身世坎坷,境遇不佳,生活朝不保夕,最终英年早逝。叹息!

  书中写过,吴兴华对好诗这样评价:好诗能道出别人的心中事,令人看着,好像自己知道和记得那些诗句一样。我深以为然。

  张爱玲:按自己选择的方式终老

  而书中最多的篇幅,给了张爱玲。

  张爱玲被视为“无情”、挑剔、孤独的人。她与宋淇夫妻一九五○年代初在香港相识,一九五五年移民美国后鱼雁往返四十年,写给他们夫妇六百多封书信,直到她在美去世。她给宋淇太太邝文美的第一封信,写于去美国的邮轮上。信中写道:“在上船那天,直到最后一刹那我并没有觉得难过,只觉得忙乱和抱歉。直到你们一转背走了的时候,才突然好像轰然一声天塌下来一样,脑子里还是很冷静&detached(抽离),但喉咙堵住了,眼泪留个不停。事实是自从认识你以来,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core(核心)。我绝对没有那样的妄想,以为还会结交到像你这样的朋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没有这样的人。”

  读了,我真心感到安慰。她的下半生,哪怕是美国丈夫赖雅去世之后直到她去世的日子,她一直有宋淇邝文美这样的“生活的core”。她的文字,孤独、苍凉,但她的人生,一直有真挚的朋友相伴,哪怕在远方。

  宋以朗还澄清,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其实并不像很多文章描写的那般清贫和淒凉。她去世后留给宋淇的遗产,包括了美国的几万美元,以及存在香港的三百万港元。居所和生活的简陋,事实上是她的选择,而不是不得已──这一点,也让我倍感安慰。她,得以按她选择的方式,终老。

  微言唯有故人知

  读罢全书,最让我感慨的,是几位文人之间在书信中的谈笑风生和真挚之情。他们激荡文字,有关怀、鼓励,也有诤言和批评,滋养彼此。

  微言唯有故人知。钱钟书曾有这样的说法,大约是你心底的话,在多年后、千里外,在另一个时空,也许会有另一个人读到,会心一笑,便是幸运了。在那个时代,他们拥有彼此,何等幸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