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维港看云/建立金庸纪念馆 弘扬侠之大者精神\郭一鸣

2024-05-10 04:02: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位于香港文化博物馆的金庸馆。/资料图片

  上月底到西九故宫参加新闻联主办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论坛,那天感冒未癒,戴上口罩出席,收获满满。近期此间有多个纪念金庸的活动,各有各精彩,主题多聚焦金庸的武侠小说,当中的江湖人物、故事情节,以及背后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爱国精神。新闻联主办这个论坛,其中一个原因,是金庸先生作为报业钜子,生前对新闻联支持关爱有加。二○○六年六月二十七日,人在英国的金庸先生亲笔回复时任新闻联主席张国良,欣然应邀担任新闻联名誉主席,并且题词:“自由评论,忠实报道。尽我新闻工作者天职”。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和新闻联主席、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李大宏、新闻联会长张国良等分别致辞,缅怀金庸对中华文化和香港新闻事业的巨大贡献。

  不过当日论坛主要不是讨论新闻问题,而是邀请三位新闻圈以外的讲者,讲述他们与金庸交往的感受,包括曾经陪同金庸登上华山,参加“华山论剑”系列活动的陕西文联副主席肖云儒、了解金庸拜师学围棋经历的中国围棋协会职业棋手女子围棋世界冠军徐莹和金庸秘书李以建,还有云南普洱市景东县县长李八一则透过视频,讲述金庸与无量山茶之江湖的故事。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金庸故事,带出很多未曾公开但很重要的信息,从不同侧面展现笑傲江湖之外的金庸另一个真实世界。

  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有十二部涉及西岳华山的奇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等更以华山为故事展开的背景。但写这些作品之前,金庸从未登过华山。所以,二○○三年金庸在肖云儒等人陪同下首次登上华山参加当地媒体策划的“华山论剑”活动,引起轰动,不少“金迷”专程从各地赶到华山,只为能亲眼目睹这位江湖大侠谈笑论剑的风采。我问在金庸身边担任秘书兼金庸作品编辑多年的李以建:金庸拜过师学过哪门武功吗?李以建回答,金庸不懂武功,更遑论拜师。笔下的各派武功,都是凭借他的想像力。

  但金庸是如假包换的围棋高手。徐莹说金庸曾邀请九段高手、中国围棋院首任院长陈祖德到他香港家中休养半年,其间正式拜陈祖德为师,每天在家中切磋棋艺,金庸还曾经拜另一位著名棋士聂卫平为师,认识“一代棋圣”吴清源。金庸参透围棋变化万千的布局和攻防之道,他的江湖人物更多心计谋略、更加高深莫测,各派武林高手攻防有度,一招一式环环相扣,令读者非常过瘾。

  香港人无论男女老幼,很难找到几个没有读过金庸武侠小说,或者没有看过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纵观香港文学界,金庸的影响力无人能及,他笔下的人物山河故事及其家国情怀,对不只一代读者观众影响深远。而在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金庸作品极速风靡神州大地。八十年代中,笔者一个朋友考上南方某大学攻读中国文学研究生,他把图书馆能借到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部读完,每次见面话题离不开金庸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谈起来就眉飞色舞,他可能是内地最早一批金庸迷。迄今金庸作品在全球发行量数以亿计,金庸成为香港的一张文化名片。

  不过,李以建认为,金庸的世界不仅在江湖,武侠小说远不是金庸创作的全部。他近年致力编辑出版金庸武侠小说之外的其他作品,众所周知金庸长期在《明报》写社论评论,但他还以各种笔名撰写数以百万字的专栏随笔、影评、散文、学术论文、翻译小说等等。李以建提到,金庸曾经在《明报》翻译连载罗素的《人类的困境》,还做过电影导演和编剧,曾潜心研究佛学,短短时间内写出七万字的佛学论文《谈“色蕴”》。所以,李以建说“金庸的武功世人只识得一半”。换言之,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深入研究金庸。

  论坛带出一个思考,在纪念金庸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应如何把这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新闻联会长张国良认为,金庸武侠小说的底色是爱国,基调是家国情怀,是宣扬爱国主义的优秀教材,建议建立供全球华人瞻仰学习的纪念馆或博物馆,在座的陈国基司长和全场听众都拍掌支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