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塞尚画作《苹果与饼》或影响了雷诺阿的静物画创作。\图片来源:橘园美术馆
对于艺术家而言,建立深厚恒久的友谊,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他们太敏感,太推重个性和独特,故此在个人生活中,往往少了一些对于他人的共情与体谅。回望过去数百年艺术史,起初惺惺相惜、而后分道扬镳甚至互相诋毁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像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一八四一至一九一九)与塞尚(Paul Cézanne,一八三九至一九○六)这般互相扶持且友谊恒久一生的艺术家好友,确属少见。
正在香港艺术馆展出的“塞尚和雷诺阿的世界──法国橘园美术馆及奥赛博物馆珍藏展”,透过五十多幅远道欧洲而来的真迹名作,与我们分享艺术家之间的彼此体谅与珍惜,如何在其各自的艺术创作中得以呈示。
塞尚和雷诺阿都是法国艺术家,且年龄相仿。二十多岁时,两人在彼时的“艺术之都”巴黎相遇,年轻气盛,一见如故。两人的友谊迅速升温,得益于他们对于绘画发展的理念和预想不谋而合:两人都极力反对传统学院派的死板条框和局限,渴望在新的语境、新的理念中创新发扬。也正是在两人友谊的肇端,日后在欧洲画坛掀起巨浪的“印象主义”流派登场。一众与塞尚和雷诺阿一样勇敢且富有个性的年轻艺术家,冒着被沙龙画展拒之门外、被资深艺评人嗤之以鼻的风险,转身背对传统,以色彩、以光,以此前从未被主流悦纳的笔法和构图,构建了一个迥然不同的艺术新世界。
尽管塞尚和雷诺阿性格不同(前者忧郁、后者爽朗乐观),尽管他们的创作最终导向了两种并不相近的风格(前者关注构图的秩序以及对于几何元素的运用,后者偏爱以光影和动感描摹),但无碍两人的友谊绵延一生。在相当程度上,这两位印象派艺术家的创作彼此影响且互为启发:在雷诺阿静物画《苹果与梨》中,我们隐约见到塞尚静物画惯用的构图;而在印象派画家通常较少涉足的肖像画领域,两人则皆有不俗的建树。
我因而想到《论语》中有一句“君子和而不同”。正因其不同、因其各具特色,才有绘画世界之多元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