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普通读者\明日的牢房\米 哈

2019-04-01 03:18: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说起夏目漱石,大家或许会想起《我是猫》、《少爷》这些经典,但若要窥探夏目漱石的人生态度,他的晚年作品《道草》可能才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道草》是夏目漱石的自传体小说,创作於一九一五年,写下他於一九○三年从英国留学回到日本后,直至他创作《我是猫》那三年间的生活。《道草》完成后的翌年,即一九一六年,夏目漱石因病去世。

  “世上几乎不存在真正解决了的事。”《道草》主角健三说道。“事情一旦发生了,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只是形式会变成各种各样,使别人和自己都弄不清楚罢了。”从此,“发生”与“延续”成为了故事的命题。

  夏目漱石经常描写主角健三身心被困於书斋的情况:“他回到家裏,换好衣服,马上钻进自己的书斋。他待在这不到十二平方米的小房间裏,感到要做的工作堆积如山。而实际上,比起工作来,还有一种非承受不可的刺激更强烈地支配着他,这自然使他焦虑不安。”

  那“一种非承受不可的刺激”是什麼呢?那就是生活。然而,当我们以为夏目漱石想藉着健三的被困之感,而抒发,甚至批判生活对人的压抑时,我们又会发现这只是辩证的一面,而夏目漱石同时提供了它的对立面:被困,才会进步。

  在回忆过去时,健三感叹自己的青春被困於学校和图书馆的“牢房”,与世隔绝。然而,他又想到,若非有这一段“牢房生活”,以及自己在这牢房之中的坚持,他绝对不会拥有今天能够卖字维生的生活,也不可能如此立足於世界。

  夏目漱石写道:“他在往日牢房生活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今天,他还要在今天的基础上去建立自己的明天。这是他的方针,而且他认为这方针无疑是正确的。”我想,如果我们都逃不了被困於不同形式的牢房生活,包括家庭、城市、事业,不妨真的考虑夏目漱石之道:重视今天的牢房,以寻求明日更大更高的牢房,并且期待后日的来临。

m.facebook.com/mihaandlouis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