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群盲者来到国王面前。国王命他们去触摸大象,每个人便去摸大象的不同部位,有人摸头,有人摸牙,其他的各自摸大象的大腿、尾巴、肚子等等。之后,国王叫他们描述大象长什么模样,而每一位盲者都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说大象像锅子、犁头、旗杆、枕头、扫把等等。他们各执一词,最后大打出手,看得国王大笑起来。
我们都知道这就是“瞎子摸象”的寓言,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这出自佛教古籍,而更少人想到的是:这则故事除了提醒人们不要太过主观以偏概全,还指出了关于如何面对“对错”的思考。
国王取笑瞎子摸象,认为他们的描述是错,但盲者摸到象牙而说像是扫把,这真的算是“错”吗?国王自以为比盲者看得见更多,觉得自己能够见到大象的全貌,但置于故事外的我们,不是又看见了国王的盲点吗?其实,国王跟盲者一样,都是主观的。
于是,耆那教提出了“非绝对”(anekāntavāda)的概念,指出真相与事实非常复杂,有着多样的再现,而没有任何一个观点可以充分阐述完整的、单一的真实。然而,当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主观看世界,岂不总要陷入像瞎子摸象一般各执一词的场面吗?
或许,欧阳修在《濮议序》写下的一句智慧,可以帮到我们。他写道:“事固有难明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意思是有些事情本来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让人明白,需要等待后来的人去阐明。
站在当下,人与人之间未必能够一时半刻达成一致的意见,但当时间够了,意见的分歧可能慢慢淡去。在此,我们不是在争论谁对谁错,而是讨论如何在或对或错的处境下好好稳定自身情绪的方法。
这又回到瞎子摸象的故事。这么长的时间以来,大家都只说到盲者的一知半解,却少有说到国王的存心不良。近年,不少人批判瞎子摸象的描述,有损害失明人士形象的问题,这大概是说故事的人也无法预见的另一个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