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海纳百川\疫情下香港经济转轨机遇

2020-03-23 04:24:02大公报 作者:尚海龙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港币与美元挂鈎,美国的政策举措例如货币增发严重影响着香港的经济和民生

  3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赴武汉考察时指出:“经过艰苦努力,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的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标志着中国内地的防疫工作已经到了转折点。同一时间,欧洲成为疫情的震中,美国也在3月13日宣布进入了国家紧急状态。3月17日,香港向全球各地发红色外游警示,由19日凌晨起,所有抵港人士须接受十四天强制检疫或医学观察,但来自内地、澳门、台湾的人士除外。在香港对外国全面“封关”的同时,与祖国的联系成了香港短期内唯一的“安全出口”。香港从防止内地疫情蔓延的“桥头堡”,瞬间转变成为防止外来输入性疫情的“安全门”,笔者认为这个方向性逆转的变化危中有机,而且可能是香港主动转型的战略机遇。\香港贸发局一带一路及大湾区专家委员会专家 尚海龙

  每一次重大公共危机,都带来经济结构和社会治理的深刻变化。2003年的沙士,加速了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繁荣、加快了电子政务的发展,类似“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新公共服务陆续推出。

  一、香港转轨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黑天鹅”事件频出,作为未来经济趋势“显影剂”的美股在十天内熔断四次,预示国际防疫战才刚刚开始,影响正在加剧。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港币也与美元挂鈎,美国的政策举措例如货币增发严重影响着香港的经济和民生。

  应对外来风险,下好本地治理的“先手棋”,对当前特区政府而言十分重要。笔者认为,至少要在三个方面提早思考:

  1、需要重新思考香港特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香港特区政府自1980年代起秉承“积极不干预(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的小政府、大市场策略,即便是部分政治家有意改变这种状况,如本港首任特首董建华提出了“数码港、中药港、硅港、红酒港”等战略,遗憾最终都没能落实。2019年至今香港接连遭受修例风波与疫情的打击,财政预算十五年来首次出现赤字。如果任由经济坠崖,将会带来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三个方面思考出路:疫情中、疫情后香港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和作用?政府是否需要应该主导本地经济转型?政府在主导经济转型中的方向选择?

  2、香港需要郑重选择经济转轨方向。改革在发达国家(地区)的推动力来自于对正在萎缩经济的回应。按照港府3月份公布的数据,经济连续下行九个月,失业率已达3.7%的高位,香港经济步入寒冬。全球阶段性“封关”对于作为进入内地门户作用的香港挑战更大,香港到了郑重选择经济转轨方向的时候了。香港已经连续错失了数个经济转型的机遇,既失去了互联网经济的黄金发展期,亦放弃了作为亚洲四小龙时期GDP占比一度超过30%的工业基础,使得香港再也无缘智能制造,目前就连香港历来引以为荣的“超级联系人”角色,也部分被内地一线城市如上海取代。疫情当前,香港政府动用财政储备是必然举措,但救市纾困仅仅是治标举措,如何治本,恐怕还要在经济转轨方向上找出路。笔者认为,是继续服务国际市场,固守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窗口”,还是转轨成为服务中国经济,争做对外出口的“门店”,这是最大的方向选择问题。

  3、解决长期的青年、教育累积的深层次问题。香港社会矛盾有众多诱因,对青年的公民教育缺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香港青年中广泛存在国家认同感不足、国民责任感缺失,认为“两制”优先于“一国”的意识普遍存在,这在媒体自由尺度大、但正规国民教育缺位的香港引发了诸多问题。

  青年是香港的未来,教育影响着青年的成长方向,在世界经济持续疲软、就业压力显著增加的环境下,香港青年能否融入湾区、把握中国发展机遇,既关系着青年本人的未来,也是香港特区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二、转轨成功的关键因素

  习近平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相信这番话也是值得面临转轨关键期的香港深思的。

  影响经济转轨的核心因素笔者认为有如下三项:

  1、特区政府的行政效能提升,强化经济转轨的能力。公务员及相关体系负担极重。香港公务员人数最新一次统计是17.7281万人,超过香港总体劳动力的5.1%,2018至2019年度薪酬总额超过1262亿元,年薪酬平均数超过71万元港币/人。而且政府还有附属以及法定机构的雇员超过15万人,总体用工人数接近劳动人口的10%,对比全球政府的瘦身运动,许多国家的公务员人数连年减少,例如澳洲的公共雇员占劳动力比重为1.3%,新西兰大致为1.79%,香港从用工数量上很难再称之为一个“小政府”。目前香港各行业失业率快速攀升,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高涨,而且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本身就是经济改革的阻力,特别是2019年修例风波后,公务员团队本已较低的公众威望更是急速下降,要求对公务员系统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特区政府有必要去推动机构改革和提高行政效能。

  2、启动香港的中期产业规划,锁定经济转轨的方向。按照迈克尔.波特理论,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是不一样的。

  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factor-driven)阶段、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阶段、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阶段和财富驱动(wealth─driven)阶段。目前中国整体处于第二阶段尝试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过程中,香港应该更有机会先行一步,香港有多间知名大学,研发底蕴深厚、国际学术交流活跃但生产要素天然不足,只有扮演科技研发中心的角色才有价值。

  另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从财富驱动角度来看,香港的角色也需要调整,从长期Copy to China的“引资者角色”(窗口),可以转变成为Copy from China的“代理商角色”(门店)。

  从更高层面上来看,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也是政府的重要技能。2003年为支持在亚洲金融危机及沙士疫情打击后的香港经济复苏,在董建华的提议下,中央支持《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出台,促进了香港经济持续向好;2011年,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突破性地将“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单独成章,表达了国家对两个特别行政区的重视和支持;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对香港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尊重。国家最重要的三份与香港有关的政策,基本都是由中央主导,主要以中央“给政策”的形式出台,香港本地的宏观战略性规划能力略显不足。

  当前防疫方向逆转,香港应认真思考中期的产业发展规划。例如,疫情对航空业打击巨大,飞往内地的国际航班多数取消,北京出台了要求疫区来的航班转飞天津、河北的决定。可见,防范输入型疫情危机是国家的焦点。

  香港特区政府可以趁此机会主动与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广州、深圳航空业协商,做好短、中期的航空、物流服务分工。毕竟,集中在香港防疫单点好过于在珠三角多地备战,既有利于巩固香港的国际航空业枢纽地位、也主动承担了为祖国把好国际防疫关的重任。

  3、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营造经济转轨的环境。2019年的修例风波的社会运动中,部分激进青年扛起美国国旗、英国国旗,高叫“光复香港”的口号,妄想西方支持香港搞所谓的“时代革命”,这反映了国民教育缺失的严峻问题,后续香港出现了部分人叫嚣离开香港,移民西方国家的舆论乱象。而香港相当比例的民众在社会事件中,表现出了盲目、轻信、狂热、冲动的群体无意识行为。为数不多的正面反思声音也被淹没在了反对群体的叫骂中。

  2020年的防疫阻击战,在内地最先爆发,也在中国范围内最早受控,主要隔离在家的香港民众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近期在西方国家抗疫怪招频出如政府明确不会救治70岁以上老人、民众不应戴口罩、不应去医院、不应做检测等新闻刺激下,香港民众已经有了普遍的反思。加上在外留学、工作的香港居民大量回流,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反思性声音,例如“暴徒们的英国旗去哪里了”,“美国封关为什么不见出来游行”等网络热议话题,对于盲目迷信西方的青年给予当头棒喝。

  当前香港最安全的出行方向是祖国,这是除97回归外,香港最能够聚焦神州,宣传祖国的好时机,此时此刻应该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作为切入点,引导青年群体提升正确的国民意识和责任,也为香港营造转轨所需的社会氛围。

  三、结论和建议

  本文的结论是:香港资源有限,社会问题突出。加强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治理能力水平,既是紧迫任务,也是长期工作。把握当前香港线下唯一能与祖国紧密联系的宝贵窗口期,以香港所长融入国家所需,积极将自身的经济转轨需求与和祖国发展方向需要深入对接,才能赢得香港的未来。

  政治领袖在社会环境的变革中需要兼顾解决眼前问题与长远问题。建议香港政府在一国框架下,善用两制之利,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选好经济转轨方向、营造安定团结的气象,为香港的长远、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香港有一句俗语说得很经典:苏州过后无艇搭!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意见)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