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家 > 正文

数字经济/政策发力 中国经济稳步复苏\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郑 磊

2023-12-19 04:03: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潜力和巨大空间,预计会成为明年的重要支柱行业之一。

  2024年,中国经济进入筑底和恢复期,不会比2023年更差,没必要悲观。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将会遇到一个U形或V形复苏。这是常识,犹如刚出加护病房的人不会转身就去KTV。不同的人、企业可能面对的两种情况,正如经干卦的初九和九二爻辞,为“潜龙勿用”,或“见龙在田”。

  “潜龙勿用”对应暮冬,是人生的蛰伏期,也是厚积薄发的阶段。对于经济而言,这是最差的时期,实体经济的调整接近尾声。“见龙在田”对应初春,是人生轨迹出现上升,崭露头角的时期。

  中央经济会议再次提出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次不同之处在于,提出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即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与过去粗放型发展有本质不同。这就意味着,重回旧轨的简单刺激政策不再适用,明确了用新模式(立)替代旧经济模式(破)是长期目标,“先立后破”是行动策略。

  从传统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的转换是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平衡好破立关系,协调好破立的力度和节奏。“立”主要依靠企业自主行动,“破”更多来自政策作用,大家做好应对颠簸起伏的准备。

  吸引外资 扶持民企

  加大宏观逆周期调控力度,财政政策需要更加积极,从中央财政层面加杠杆,统筹地方债务和对扩大消费给予支持;货币政策需要更加灵活和宽松,避免短期通缩长期化。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宏观政策出自多门,要保持政策之间的目标一致性已经很难,而要协调非经济政策与经济政策的一致性,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加强各个政策领域的协调性,及时评估政策效应和纠正偏差做法,是发挥经济活力的必要条件。

  外企占中国企业总数不到3%,贡献了40%的对外贸易,超过16%的税收,和近10%的城镇就业;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稳预期、稳增长和稳就业,激活经济活力的关键抓手有两个,一是稳外资外企,二是让民营经济在恢复元气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针对这两方面已出台不少政策了,但只有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切实落实相关举措,才能逐步见效。

  脱钩断链和外资流出对中国出口与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七大工业国组织(G7集团)目前采取的是管控冲突的竞争策略,预计外交方面会出现与欧美国家一定程度的缓和,中国未来将加强产业层面的对外开放,尤其是面向东盟、拉美、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各种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仍有较大施展空间。

  社会预期偏弱的局面要改变,要促进民间投资,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与之前的提法基本一致。但要扭转民营企业家和投资者的预期,根本解决办法是要明确如何看待和对待民营经济,需要自上而下理清思路,要明确宣示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将长期执行下去。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要处理好低效率部门与高效率部门的资源错配、沉重财政负担与人口拐点之间的矛盾。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要依靠创新科技,即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经之路,短期来看,数智技术是实现它的主要工具。举国体制在发展路线和目标明确的技术领域,有较明显的效果。但也要看到,颠覆性技术主要依靠个体自由发挥为基础的创新,来自基础科学理论的创新,没有确定的路径和方法可循,需要个人和企业善于发现不易察觉的机会,并主动尝试新事物和充满创新精神。

  积极化债 严防风险

  今年以来,“保交楼”成为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的主要抓手。而2024年的改革主要落力在稳定金融市场运行和预期,稳妥处置金融风险,全面实施稳慎的金融监管。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三年、五年时间。

  在建设金融强国的大目标下,金融供给侧改革将率先在银行、信托、保险、股权投资等领域展开。中国特色金融首先是守住安全底线,注重金融发展的普惠性,并跟上用科技为金融赋能的发展趋势和步伐。金融深化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在于,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和“一带一路”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地方政府债的巨大体量,需要央地合作,尤其一些地区可能无法靠盘活或出售资产等方式偿还债务,需要协调金融机构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化解存量债务风险。更严重的情况可能是,在当地金融机构也出现风险时,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需要通力合作,采用并购重组、更换股东、注入资产等方式,逐步消化和处置不良资产。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金融企业要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平衡好功能性与营利性的关系,坚持功能性第一。按照这个方向整改,金融行业的回报水平有可能整体下调。同时,为解决银行补充资本金和满足新技术型企业融资需求的能力,金融证券市场有可能出现一波上涨,以实现金融安全和服务实体经济这两大打造“金融强国”的必竟之功。券商和基金管理行业有机会通过并购做大做强,但是金融业将淡化精英色彩,提高金融科技含量,逐渐告别传统金融的经营业态。

  作为融资的主要渠道,股市将在2024年有所表现。尽管大盘整体走强还欠缺一些重要条件,但一些板块可能值得关注。笔者预计在年中某个时段将出现左侧投资机会,将吸引长线投资者布局未来几年由科技创新驱动的牛市。

  2024年,建议投资者仍重点关注科技、大健康、教育、餐饮、休闲娱乐、新型基础设施、银发经济等主题投资机会。这些板块有较强内生动力,科技板块的进取性较强,关键核心技术、减排降碳等题材关注度高;新型基础设施处于高速稳定投入阶段,有较强的持续性;其他板块带有防御性,属于经济底部区域仍较有活力的部门。

  刺激消费 推动科研

  消费和投资仍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挖掘消费的潜能和提高投资的效率,需要打破信心低弱和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困局。消费需要有新意,在健康消费的基础上,数字消费和绿色消费可能成为新潮流。在新能源车普及率已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发展智能汽车、智能家居、低空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催谷高端消费;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快速消费品仍将继续恢复。消费的另一个着力点是贸易,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的平台类企业将获得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重点关注数智技术基础设施和应用为主线的领域,以及生物制造、生命科学等有可能短期出现技术突破的新赛道。传统产业则侧重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绿色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些领域。其中,人工智能(AI)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推动下,产业雏形已经形成,通过AI技术赋能各行各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低空经济是首次重点提到的新产业,这需要叠加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的发展,目前低空商业交通已经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在产业层面也有了一定基础,低空经济未来发展成为与新能源智能汽车并立的重要支柱行业的潜力和巨大空间。商业航天、量子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属于未来产业新赛道,可以作为远期规划,逐步稳健推进。中央经济会议提到这些方面,并非2024年能够见效的领域,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规划和远景规划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A股有可能出现长期资金入市的机会,时机可能会在一季度之后。港股走势也依赖中国经济基本面筑底之后的走强,而波动则多来自国际地缘政治事件,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消息,全年或有结构性交易机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