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港闻 > 正文

回归25年大事记 | 2002:董建华连任特首 启动高官问责

2022-06-06 10:34:57大公文汇全媒体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22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将迎来回归25周年纪念日。回首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香港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风雷激荡里坚守初心,勇毅笃行中写就华章。点新闻发布“回归25年大事记”特辑,每天一篇,与读者一同回顾这非凡卓越的25年,祝福香港明天会更好。

  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香港上空,董建华走马上任,宣誓就任首届特区行政长官。世人眼见,花甲之年的他精神奋发,一片爱国爱港之情。可也有质疑声,“船王之子,不该是朱门酒肉的主?”有些质疑声称董生偏离了自己的阶级,可董生就是想为香港底层人民做点事情,带着港人对未来的憧憬和12亿同胞的期望,开始前无古人的“一国两制”旅程。

  在任5年,考验不断。金融风暴疾如迅雷,经济亢奋顿成泡影;沙士疫潮夺命无情,香港元气再三消融……董生带领港人闯难关,成功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让香港与内地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港人维持以往的生活方式不变,消除了由于香港回归产生的各种担忧和疑虑。

  特首选战 董生再战

董建华和各界人士在一起。(美联社资料图)

  2001年,董生任期将满,社会各界要求其竞选连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指董生为香港做了很多事,具丰富行政经验,连任可确保施政延续性。回首几年风雨,董建华直言,苦甜滋味皆尝透,“甜甜苦苦之间,却从不遗憾做过特首”。当年年末,64岁的董建华宣布,正式参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任行政长官。

  董建华承认,过去施政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他表示,香港特区政府的定位是背靠祖国,面向全球。第一任行政长官累积的经验,使他有更加优胜的条件,站在市民前面,提出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争吵;是呼吁社会团结,而不是对立;是争取香港整体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是后退。

董建华宣布参加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任行政长官选举。(新华社资料图)

  2002年1月28日,董建华发表《我对香港的承诺》小册子,指将做好四项对香港未来极为重要的工作,包括改革政府架构、创造就业机会、照顾弱势社群、倡导自强不息等;1月30日,董建华开始在湾仔会议展览中心,与选举委员会委员举行竞选连任咨询大会,政界、劳工、社会服务、宗教界、金融界等界别人士纷纷参加。

董建华竞选办公室连续两天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咨询大会。(新华社资料图)

  2月19日,董建华向选举事务处递交提名表格,正式角逐第二任行政长官的职位。他直言,“如果成功当选并且获委任为第二任行政长官,我会彻底落实对全体香港市民的承诺,改善施政。”2月20日,港大“民意网站”公布最新调查显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及特区政府的民望持续上升。

董建华递交第二任行政长官选举的提名表格。(新华社资料图)

  2月28日,香港第二任行政长官选举候选人提名期结束。选举事务处表示,在796名选委会成员中,收到有714位选委会委员提名董建华参选的提名表格,董建华为香港特区第二任行政长官候任人。由于在提名期结束时只有一位候选人的提名有效,选举主任彭键基法官根据《行政长官选举条例》,宣布董建华自动当选。董建华呼吁支持他的人与不支持他的人能够一起,共同追求香港明天更好的目标。

香港市民在铜锣湾时代广场,观看董建华当选的电视直播。(新华社资料图)

  3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国务院令,任命董建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任行政长官,于2002年7月1日就职。朱镕基肯定董建华为“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在香港的正确贯彻落实做了大量工作,指其“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香港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为保持香港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努力”。3月7日,朱镕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厅,向连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任行政长官的董建华颁发任命书。

朱镕基向董建华颁发任命书。(中新社资料图)

  高官问责 改善施政

  自香港回归祖国以来,行政长官及立法会全部议席由选举产生,新闻界变得更加进取和尖锐,政府运作和政策制定不但受更大的公众监察和压力,而且还要求主要官员除了履行法定职责之外,兼顾更多的社会政治工作。在这个时候,公务员制度下的终身制、常任制,就变得与社会诉求并不符合,公务员担当传统角色与时势要求产生了矛盾。

  2002年7月1日,香港进入第二届特区政府施政期。自上任之后,董建华一直着意提升政府施政的质素,对本港的行政架构以至公务员体系,施以大力度“手术”,营造一个强势“内阁”,更有效推动和执行政策,根除政出多门、部门推搪塞责弊端的“问责制”应运而生。

董建华一直着意提升政府施政的质素,因此推出高官问责制。(美联社资料图)

  回望历史,“高官问责”方案出台非一日之功,前前后后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亦吸纳了港人的不少意见。

  早在2000年,董建华发表第四份施政报告时,首次正式回应社会对加强官员问责的诉求。他说,司局级主要官员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中担当重要角色,与其他公务员不同。需要研究在行政长官领导下,如何加强有关主要官员的责任;2001年,在第五份施政报告中,董建华披露了加强高官问责的初步构想,包括在特区政府高层架构引入一套新的主要官员聘用制度,适用于三位司长和大部分的政策局局长,他们由行政长官提名,报请中央任命,行政长官亦可提出建议,由中央政府免除他们的职务等。

  2002年1月,董建华举行竞选连任咨询大会,问责制再次成为焦点话题。董生直言:“如官员不称职或操守有问题,不留余地,要炒就炒。”4月17日,董建华亲赴立法会,介绍高官问责制的主要内容,正式提出将原属公务员职系的司长和局长,改以合约方式聘任,全部列入“问责制”范围,须为过失负政治责任,打破传统官僚各自为政的壁垒,加强他们在特区治理中的责任及承担。

董建华亲赴立法会,介绍高官问责制的主要内容。(中新社资料图)

  自2002年实施“主要官员问责制”至今刚好满20年,这套回归后出现的政治系统,为特区政府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答案?“自我革命,刀刃向内”,重建香港,必然要由改革管治团队开始。而改革管治团队,当然就是由问责制度开始,其根本上要解决的,是在确保公务员架构稳定大前提下,特区政府的主要官员可回应社会诉求,为自己的施政成败负起责任,甚至在需要时辞职下台。20年来,5位高官因被指犯错而自动辞职,其中就包括民政事务局前局长徐英伟,作为抗疫督导小组核心成员,被揭发在疫情期间参与百人宴会,违反多项防疫规定,在今年年初请辞。

  2002年8月,特区政府为1.4万名公务员举办管理研讨会,让公务员了解香港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新华社资料图)

  “承担”是一种“问责”,知错是“承担”、认错是“承担”、改错也是“承担”,而如何“承担”是一门学问。就如一队足球队,领军的特首固然要一力承担责任,可是只要有一、两位球员不落力或不合作,整体表现便会被拖后腿。正如球赛讲求节奏,问责官员不能见到外界施压才应对,而应该反过来主动互相协调。回看问责制初衷,是要求官员为失误承担责任、重视民意,使政府高级官员更加用心体察民情。民意或许是社会于一时一刻的情绪反应,不是指引施政的充分条件,但政治领袖本身必须意识到情绪与民意的直接关系,否则可能会让施政寸步难行。

  自问责制推行以来,社会上充斥着一种论调,“问责仅是追究责任,下台是问责唯一结果”。但若一味只追求“下台文化”,会令“问责”成为官员头上高悬的利剑,甚至让官员产生“少做少错”的懒政思想。再看当下,政府公务员“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工作态度暴露出政府部门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以及公务员问责机制需要重新检讨。现时距离新一届政府上任不足一个月,对于侯任特首李家超提出“强化政府管治能力”,强化问责制可谓是一个有力举措,例如可将整个公务员团队纳入问责制范围,以调动公务员服务市民的热情,提升政府的管治能力,尽快改善社会深层次矛盾,包括住屋问题、贫富悬殊、劳工权益等,让市民乐业安居,让香港尽快开启良政善治新局面。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