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当年的北洋水师,聘请了不少外籍军官作为顾问。图为水师士兵与外籍军官合照。下图:“定远”号是北洋水师主力舰之一。
今年六月,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下水的日子,这艘自主研发的航母除了是我国海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艘,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常规动力航母。同时,今天中国海军舰艇的总吨位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但大家可曾想起,我国海军的现代化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这一切必须从清朝建立北洋水师开始谈起,这支曾经雄霸亚洲第一的海军是怎样建立,后来又是怎样全军覆没的呢?
不少人谈起北洋水师或者北洋舰队,第一时间想起的应该是甲午海战,但是这支舰队的建立也是与我国的屈辱史有关。早在1840年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已经见识了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作为当时的朝廷大员林则徐是第一批提出中国也要建立一支近代化海军的人,可惜在各种保守势力的阻挠下不了了之。可能大家都以为北洋水师的建立是因为西方列强吗?不完全是。实际上,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真正让清廷醒悟要建立现代化海军的是我们的近邻日本。当时日本借口琉球居民被台湾原住民杀害为由,直接派遣三艘军舰入侵台湾,而清政府因为毫无海军迎战只能赔款换来日本的撤军。
在下定决心后,如何造出军舰成为当时清廷的一大难题。单靠当时的江南造船厂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后只能向外国购买。第一次就找了当时海军世界第一的英国,并一下子订购了11艘军舰,可惜只是一些排水量两三百吨的“蚊子船”,这些“蚊子船”根本无办法出海作战,最多只能说是近岸的移动炮台罢了。吃亏上当后,1885年清廷改向德国订制两艘一等铁甲舰,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定远”和“镇远”号。这两艘船的排水量都超过7千吨,可以说得上是当时亚洲数一数二的巨型军舰了。就是这样,经过大概十年左右的时间,北洋水师这支近代化海军逐渐成型。
“师夷长技以制夷”
有了海军军舰,还有海军人才从何而来呢?记得在初中中国历史的课堂上谈及甲午海战时,一定会谈到服食鸦片自尽的丁汝昌以及与日军奋战牺牲的邓世昌。这两位是整个北洋水师中高层军官中少有没有到海外培训的,其他的基本上不是“留美幼童”,就是英法或者日本留学归来的,可以说都是在实践“师夷长技以制夷”!
亚洲第一 世界第九
在人员、军舰陆续到位后的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宣布正式成军!这个时候的北洋水师以“定远”、“镇远”两艘军舰为首组成了一支数目近百艘船的海军,根据当年的《美国海军年鉴》排名显示,北洋水师更是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九,这对于在1840年被英国几艘军舰就打败甚至割地赔款的大清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可以说是最后的“回光返照”!因为就在北洋水师建军之后,面对朝廷不同势力的斗争,军费被克扣,发展停滞不前,成军后六年内都未曾增加一舰一炮。“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期的日本则大举发行国债筹建军舰,短短6年之内增加了十数艘军舰,最终在甲午海战的结果说明了一切。
中学教师教联会副主席 全国青联委员 穆家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