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义桅
美国疯狂的关税政策下,全球贸易格局或迎来重构。美国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布针对全球的“对等关税”政策。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包括加拿大、欧盟等多方提出强硬反制措施。而所谓的“对等关税”,没能执行太久就迎来了叫停。4月9日,针对全球的“对等关税”正式实施,但在不到13小时内,美方就宣布已授权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停。
不仅如此,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4月11日晚宣布,美国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免除所谓“对等关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右图)近日接受内地媒体访问时表示,应对美国关税政策,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所谓“免税”承诺,应当从金融体系层面入手,例如通过加强本币与他国货币之间的货币互换机制、推动去美元化的结算体系、发展双边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路径,助全球开拓贸易新天地。
王义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为耶鲁大学福克斯学者、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延世大学及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访问教授。
制造混乱
“通过制造规则混乱,夺取更多话语权。”
问:缘何美国突然打起“豁免关税”算盘?
王义桅:美国部分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今天这么说,明天那么说,甚至下一秒钟可能又会改变说法。其目的可能是制造混乱、制造不确定性,从而实现恐吓目的,企图破坏全球贸易规则。某些时候,美国政府的形象有点像“政治拆迁户”,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给拆掉重建,使得美国占有更多优势。归根结底,美国已无法在原有全球化规则下继续一家独大,他想通过制造规则混乱,夺取更多话语权。
所以,美国政府此举表面上是全面施压,实际主要目标是小部分国家。企图让这些国家变成“钉子户”,让世界各国孤立它们,同时诱导其他国家“息事宁人”,甚至“祸水东引”。比如部分国家为了自身利益选择对这些国家保持距离,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绥靖政策。美国不仅是对目标国家加税,也对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加税,堵死了外国企业转移投资的路径。被针对的国家或地区显然也看清楚这一点,这也是它们强硬回击的原因,一旦示弱只会让美国变本加厉。
试探对手
“美国是不愿接轨全球化的‘钉子户’。”
问:全球酝酿反制,美国“抗压能力”有多大?
王义桅:对美国国内的影响实际上是很明显的,从三大指数特别是科技股下跌的表现都能看出来。美国的建制派也在趁机表达反对,以中期选举等为筹码表达不满。但在特朗普的叙事里,这些都是必要的代价,是值得承受的。因此,“对等关税”政策,不光是美国和世界的博弈,也是美国国内建制派和反建制派的博弈。对其他国家而言,重要的是认清谁才是全球化的真正障碍者。美国才是不愿接轨全球化的“钉子户”。
目前来看,美国方面可能是在观察各国对其政策反应的“抗压程度”,再一个个豁免,重新调整其供应链布局。但华尔街金融资本是否买账,还是一个未知数,甚至已经有一些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也开始动摇。在这种内外压力下,特朗普也需要战略缓和。对于中国来说,也要统一战线,稳住国内的情绪和信心,这也是我们当前正在做的。
转移矛盾
“缓冲再缓冲最后把事情糊弄过去,都是一贯操作。”
问:90天缓冲过后,局势如何发展?
王义桅:所谓缓冲实际上就是安抚情绪、转移矛盾,给特朗普消消火。先缓冲90天,后面再缓冲90天,或许慢慢就不了了之了。从以前的情况来看,缓冲再缓冲最后把事情糊弄过去,都是一贯操作。
实际上,特朗普或许才是那个压力最大的人,他有时间限制。执政100天、明年建国250年、后年中期选举,都是会面临压力的节点。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即使有报复措施也很难动摇美国政府,对美实行“零关税”也不足以真正解决问题。毕竟有七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面临“对等关税”,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或者把祸水引向别处,避免被裹挟进美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正面冲突当中,这可能是大部分国家的心态。
最坏打算
“部分国家之间很可能走向脱钩,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最坏的打算。”
问:面对美国霸凌,各方能铁板一块?
王义桅:未来的全球贸易将不可避免地朝着区域化方向发展。部分国家之间很可能走向脱钩,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最坏的打算。深耕国内大市场,强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化安排。在这一过程中,东盟和欧盟等强调规则、秩序与制度设计的经济体,将成为我们合作的重点对象。
何去何从
“美国有人力、物力、财力来查每一个零部件的制造来源吗?实际上这很难做到的。”
问:全球产供链何去何从?
王义桅:在全球供应链高度复杂的现实下,美国有人力、物力、财力来查每一个零部件的制造来源吗?实际上这很难做到的。威胁、吓唬、分化,这就是美国政府典型的谈判策略,让人们琢磨不透。在我国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上已经明确提到: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国际贸易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美国政府的做法,短期内可能得到一定的好处,长期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在美国国内经济承压的背景下。如果经济搞不上去,如何“让美国再次伟大”呢?对中国企业出海来说,必须做好最坏准备,同时寻求其他路径,比如通过多市场分散等方式化解风险。
另辟蹊径
“应对贸易冲突,不能只在‘贸易对贸易’层面。”
问:面对美国关税大棒,能否反守为攻?
王义桅:在应对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时,不能完全寄望于所谓的“免税”承诺,这些政策往往存在不确定性,甚至伴随隐性壁垒。真正有效的应对策略应当从金融体系层面入手,例如通过加强本币与他国货币之间的货币互换机制、推动去美元化的结算体系、发展双边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路径。应对贸易冲突,不能只在“贸易对贸易”层面。
转型契机
“全球贸易正加速朝向双边协议和区域性合作机制转型。”
问:全球贸易如何走出困局?
王义桅:从目前来看,美国的策略可以理解为一边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施压,一边在其国内自我宣传,通过制造谈判成果来向选民交代,在国内塑造“谈判有成”的形象。但随着压力不断加码,特朗普也面临来自美国国内的压力,包括美国电子商务、科技企业以及华尔街。一旦压力反作用到金融市场,接下来会可能通过影响美联储政策来试图缓解局势。最终,美国政府可能期待的是其他国家或地区主动打来电话达成妥协,从而让他可以宣称“别国退让了,我赢了”。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谈判行为,各方最终都需要外交层面的策略妥协来化解冲突。
至于国际贸易的整体趋势,我认为未来的主流方向依然是自由贸易,但原本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在现实中会越来越受到挑战。由于多边机制效率低、协商难度大,再加上美国本身不断在其中制造阻力,全球贸易正加速朝向双边协议和区域性合作机制转型。这种变化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趋势。
资料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