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重庆举行的2025中国医学装备展览会上,观众参观“放射外科机器人”等前沿产品。/新华社
针对欧委会近期出台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中方于7月6日发布通知,决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采购预算金额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时,应当排除欧盟企业(不包括在华欧资企业)参与。
对于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限制措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当日回应指出,中方措施只针对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在华欧资企业生产产品不受影响。专家认为,欧盟这种短视行为,将自损发展。
2025年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发布,自2025年6月30日起禁止中国企业参与超过500万欧元的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并要求中标的采购所含来自中国的医疗器械比例不得超过50%。
规范政府采购 促进国内产业发展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多次通过双边对话表示,愿与欧方通过对话磋商和双边政府采购安排等方式妥处分歧。令人遗憾的是,欧方不顾中国释放的善意和诚意,仍一意孤行,采取限制措施,构筑新的保护主义壁垒。因此,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限制措施。
根据中国财政部最新通知,财政部决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对于预算金额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器械采购项目,需排除欧盟企业(不含在华欧资企业)参与竞标。此外,非欧盟企业提供的欧盟进口医疗器械不得超过合同总金额的50%。此措施不适用于仅欧盟进口产品能满足需求的项目。通知施行前已发布中标结果的项目可继续签约,不受新措施限制。此举旨在规范政府采购,促进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CETC欧洲创新中心宏观经济分析师Emily发文表示,2024年欧盟公共医疗采购总额420亿欧元,其中131亿欧元涉及中国供应商,占采购总额的31.2%。如果中国供应商被迫退出医疗器械采购招标,欧盟必须从欧洲企业中找到替代方案,而欧洲本地产品与中国产品的差价普遍在40%以上,一些甚至超过了60%。可想而知,欧洲的医疗器械成本将在短期内大幅增加。
目前,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出海长期向好,新兴市场潜力不容忽视。东盟国家采购的中国医疗器械占比高达34%,非洲更是有55%的医疗设备依赖中国进口。迈瑞医疗2024年66%的国际收入来自发展中国家,联影医疗2024年在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欧盟划地自限 倒逼中国创新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表示,欧盟此举,表明其视野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当前的贸易形势下,中方始终以大局为重,而欧盟似乎过于关注短期内的局部利益得失,未能充分认识到维护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局的重要性。
白明表示,这种短视行为,也将不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中国一直走在自主创新的路上,不过某种程度上,欧盟此举将倒逼中国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进程,从“稳步”到“加速”前进。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指出,欧盟将“禁止中国企业获得500万欧元以上的欧洲政府医药设备订单”,解释为营造公平营商环境的客观需要,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欧方所谓的公平,不过是只许本土医疗器械产业出口中国,不许中企在欧洲市场扩大发展的“双重标准”罢了。“如果欧盟不能树立起正确的对华认知,执意将中国视作打压的竞争对手,那么中欧经贸合作将很难回归正轨。”
专家解读 | 中欧经贸磋商的阴霾
中欧经贸磋商有阳光,但也有阴霾。旅欧政治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宋鲁郑表示,客观而言,中欧经贸层面长期存在一些利益摩擦。比如,近年在电动车等领域,中国实现产业升级,向产业链中高端移动,欧洲因此面临竞争压力。不过,今年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美国频繁挥舞关税大棒,特别是4月2日特朗普签署所谓“对等关税”行政令,波及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这驱动欧洲向中国转向,以抵御特朗普带来的经济风险和危机。
宋鲁郑指,从目前中欧经贸领域博弈的情形看,欧洲目前打的“中国牌”更多是一种权宜之计。“欧洲向中国靠拢,暂时看不太出是其内生、自主需求的结果,更多是因为美国这个第三方因素。今年中欧建交50周年契机下,双方联结可否更加紧密,还有待观察。”
欧盟设限 搬石砸脚
背景
2024年4月,欧盟启动首个《国际采购工具》(IPI)相关规则调查,针对中国医疗器械采购。今年6月30日起,中企在五年内被禁止参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欧盟招标。这是2022年颁布以来欧方首次使用IPI。
细则
欧方可对中国投标者进行评分扣分,或直接排除其参与欧盟政府合同。
市况
2025年1月报告显示,2015-2023年中国对欧盟医疗器械出口激增超100%,2019-2020年从13亿欧元逆差转为52亿欧元顺差。
动机
欧盟方面认为,中国医疗招标采购鼓励国产化,导致贸易不平衡。IPI旨在纠正所谓“欧盟与非欧盟国家在政府采购领域的不平衡关系”。
损害
美国特朗普政府的高关税政策(如《购买美国货法案》)加剧全球贸易紧张。欧盟与中国本应加强贸易伙伴关系,但此次限制显示保护主义倾向。
后续
欧盟此举可能加剧中欧经贸关系复杂性,影响双方互信。欧盟中国商会敦促欧方重新审视IPI措施的必要性与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