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百年前的士 起錶四毫子

2022-05-11 04:23: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的士”两字,是从英语“Taxi”音译出来,最早于上世纪20年代出现,最初只行驶香港岛,1926年正式引入九龙区行驶,初期只提供三至四个位,收费由可按距离议价,渐渐演变成必须按錶收费,一百年间,起錶价由4毫加至27元。

  本港的士最初的收费方式,并非只限于跟随计程器(咪錶),乘客可选择按时间和距离议价。现时的士扩展至全港,但最初只有极少量,集中在各渡轮码头及各大酒店门口等待。

  曾有“九人的” 外号“阶砖车”

  现时的士普遍是四或五座位,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曾经出现可以搭载九名乘客的士,由于车身上喷上黑白方格,因此亦被称为“阶砖车”,不会在街上兜客,而是在站头轮候,情况有点似今日的专线小巴。

  的士经历百年演变,每个年代车种亦有不同。本港的士早期主要使用欧洲和美国车种,上世纪40至60年代,以摩利士(Morris Oxford)及平治占最多,60年代末,有车主引入较便宜日产的士,逐渐成为主流,70年代Cedric 230系,绰号“大箩柚”。

  1997年,金丰石油气的士开始引进市面,政府于2000年推出“以石油气的士取代柴油的士的资助计划”,吸引不少车主换车;2008年,因应欧盟的废气排放标准,丰田将五座位的士改成四座位。近年,有车行推出无障碍的士“钻的”,也有引入丰田石油气/电力混能的士,全港约有1000部。

  随着运输系统全面电动化,根据政府的《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推动电动的士方面,特区政府已计划在2023年,先在运行较集中地区进行小范围试验。

  的士车行车主协会永远会长吴坤成表示,随着科技进步,过往外界关注的“上斜是否够力”,现在已不成问题,如今的关注点落在续航力和电池寿命。

  收紧发牌逾20年 维持1.8万辆

  另外,根据运输署纪录,1947年已登记及领牌的士有329辆;10年后,逐渐增至693辆;1960年增至1026辆,首次突破千辆,随后持续增加,1980年已升至过万辆,及至1984年,短短几年间达到15984辆。

  自1990年代起,政府收紧的士发牌,1998年至今,一直维持在18163辆。其中市区的士(红的)占15250辆,新界的士(绿的)2838辆,大屿山的士(蓝的)75辆。疫情前,平均每日载客量近100万人次,有前线司机估计,疫情下客量最少减少三至四成。   大公报记者赖振雄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