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惊蛰故事❷/神婆持商业登记 “打小人”需交税

2023-03-28 04:23: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打小人摊档挂起宣传布幡,上面都写上“香港政府发牌”字样,原来是个美丽误会。下图:月初“惊蛰”日,有最少七个打小人档聘用了临时“兼职打手”,有客串一日的助理说,自己只来一天,不用牌照。\大公报记者何嘉骏摄

  惊蛰“打小人”是香港民间传统习俗,“鹅颈桥打小人”更是香港旅游发展局推介的特色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到场体验。为吸引客人光顾,不同摊档各出奇招,更会在当眼位置竖起横额,标明“香港政府发牌”。

  大公报记者早前到湾仔鹅颈桥走访多位打小人的拜神婆,发现“打小人有牌照”原来是一场“美丽误会”,她们持有的牌照只是一般商业登记。有地区人士认为,鹅颈桥打小人历史悠久,而且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可透过流动式摊档管理。\大公报记者 锺佩欣

  “啪、啪、啪”,“小人婆”手起拖鞋落,打小人的声音在鹅颈桥底响起,成为闹市中独特的风景。桥底不同摊档的当眼位置有各式各样的横额:“打小人求神作福保平安”、“专业打小人”……鹅颈桥底是“打小人”热门地点,平日有约六、七档常设摊档,提供“打小人”、祈福、算命等不同服务,而这些摊档都会挂着“持有香港商业打小人牌照”或“香港政府发牌”等横额。

  “每年都要交数千元税”

  “我们有牌,大大个在这,没有牌(照)我一早被人告了。”云姑是鹅颈桥底其中一个常设摊档的主理人,她一边拿出一张他们所称的“合法经营牌照”向记者展示,一边说做这一行需要申请牌照,以及缴交税款,“政府会寄信给我们填收入,按照收入交税,每一年都要数千元。”

  大公报记者见到这些常设打小人摊档持有的牌照,其实是一张商业登记证明,文件上的业务性质一栏,都是填上“打小人”;业务名称一栏,有人写上持有人的姓名,也有人在姓名以外,加写上“中港著名神婆”。

  记者在现场见到,有逾七档的临时“兼职打手”。被问到是否有牌照,客串一日的林姑的助理表示,自己只是来一天,“不用(牌照)的。”

  倡透过流动式摊档管理

  “我想她们(“小人婆”)那么多年都有误会。”湾仔东分区委员锺嘉敏接受《大公报》查询时表示,据她了解,早在20年前有食环署人员向当时的打小人摊档负责人称:“你们没有牌照,是不可以在这设置摊档做生意,要清走你们的。”当时一众的“小人婆”相当紧张,事件扰攘一段时间后,很多人就办理了商业登记,业务性质就写上“打小人”。

  锺嘉敏说,各摊档的人口耳相传,之后就各人都持有一份商业登记证明。食环署无采取驱赶行动,一众“小人婆”也一直认为自己是“持牌经营”。

  食环署回复《大公报》查询时表示,就街道上进行的活动,可涉及不同部门的工作范畴,食环署主要工作是保持环境卫生。署方一直有留意鹅颈桥底“打小人”的传统习俗活动,职员会在日常巡逻时留意上址情况,如发现有人摆放杂物阻碍该署清扫工作,或非法进行贩卖活动,会采取适当行动,以保持环境卫生。换言之,“打小人有牌照”原来是一场误会。

  “鹅颈桥打小人”近年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在三月“惊蛰”前后的“打小人”高峰期,桥底更是迫爆。锺嘉敏指出,鹅颈桥是主要干道交汇处,“小人婆”在桥底工作的环境不理想,加上附近有不少巴士站,车来车往,若人多走出马路也会非常危险,建议透过流动式摊档管理,改善摊档的环境之余,亦可改善周围环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