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赓续中华文脉 挖掘文化新符号

2024-03-11 04:02:58大公报 作者:王莉、文琰、张帅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荟萃中西文化的香港而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其具有独特魅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源泉。香港曾是出版之都,金庸小说在香港这个平台上创造了蜚声中外的文化现象。今年正值金庸诞辰10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将陆续举办。作为香港文化的一个金字招牌,金庸及其创造的武侠世界,深入人心的侠义精神,影响了数代华人,其在全球引发的流行现象,是多元开放的香港文化实力的见证,亦是香港助推文化复兴的例证。

图:香港文化博物馆中的“金庸馆”是香港首个以著名作家查良镛(笔名金庸)为主题的常设展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指,香港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复兴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打好文化基础。香港美协主席林天行就此认为,“香港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在过去的100年间,很多大师级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都在香港生活过,他们住的地方、读的书,这些都可以成为展示香港文化底蕴的方式。”

  一手写侠骨柔情、一手写家国大义,中华文化的血脉基因在金庸作品中随处可见。

  文学特色彰显大湾区独特优势

  “金庸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营养,融入到作品里,包括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全球金庸迷群英会名誉会长袁斐回忆起《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学琴的片段,“如果把这一段删掉,对情节没有任何影响,但金庸明显是想普及一下中国传统音律知识。此外,金庸小说中对儒释道哲学思想、历史典故、建筑、中医、烹饪等都有描述,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百科全书。”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认为,这种情节生动而又兼具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特点,既来自于大湾区的地理优势,也是香港文化之所长。“大湾区因沿海的地理环境,有着海洋文化开阔的特质。一方面可以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传承中国文化。从历史上看,香港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工作,将外来文化、海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形成大湾区的特色文化。从文学写作的角度来看,香港文学在写作手法和文体上,比内陆的文化要更加开阔。”

  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金庸小说的核心包括侠义精神和家国情怀,伴随金庸小说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侠义精神深入人心,书中大侠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情节,更帮助全球华人构建起家国情怀。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认为,金庸通过武侠写作、社会活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金庸先生的精神。”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香港曾是出版之都,金庸小说在香港这个平台上创造了蜚声中外的文化现象。据统计,金庸小说全球发行量已超过3亿册,同时金庸小说还被翻译成韩、日、英、法、意、希腊文等多种外文译本,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骨灰级”金庸迷王利忠收藏有3000多册各种版本的金庸小说,其中不乏从海外收集来的外文译本。“现在很多国外金庸迷都把金庸小说当作学习中国文化的教科书来看,甚至有些学校都会让小朋友们看金庸小说。”

  袁斐表示,“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无远弗届,生命力会越来越强大,未来会有更多的外国读者通过金庸小说了解中国文化。”

  潘耀明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每个段落独立来看,带有明清散文的遗风,这种文字是很纯粹的,没有欧化。这样的文学读者很多,对推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作用。”

金庸百年纪念展海宁举行 大文集团捐逾50珍贵史料

  3月10日,“赤子心家乡情”金庸百年纪念展在金庸故里浙江海宁正式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金庸珍贵手稿、照片、图书报刊、书画作品、数字展品等800多件,全面再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深厚情怀,其中包括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精心选取的50余件珍贵史料。

  本次展览由金庸先生简介、江南世家弟子、世界文坛巨人、杰出报人的典范文章、学而无厌的读书楷模、情系家乡的赤子情怀六大板块组成,展品包括1948至2009年间金庸发表于《大公报》、《明报》等报章上的文章、电影评论、电影歌曲词作、散文等原件。诸多展品中,最抢眼的当数金庸珍贵手稿,特别是目前所知唯一存世的《笑傲江湖》连载版手稿,以及金庸生前赠予家乡的《天龙八部》手稿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此外,现场还展出了英、法、意、韩、日、希腊文等多部金庸作品译本。

  在纪念金庸百年诞辰活动期间,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精心选取了金庸原载于“大公园”和《大公报》的外电翻译、评论、影评等各类作品高清副本50余件,以及1956年10月13日和16日刊登有《碧血剑》连载的《香港商报》原件捐赠予海宁。据悉,这批珍贵史料除在本次展览展出外,还将永久收藏于海宁袁花镇金庸故居供观众参观,以全面展现金庸在报界的巨大成就。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展品,让大众更全面、深入了解金庸先生在新闻界、文化界的成就与贡献。未来也会与海宁探索搭建两地青少年交流平台,组织香港青少年探访金庸故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侠义精神”,增强认同感,培养“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香港画家李志清为此次展览专门创作了一幅取材于金庸首部小说《书剑恩仇录》的主题画《海宁观潮图》。李志清说:“‘侠’是金庸小说的主角群体,‘潮’是金庸成长过程中的家乡记忆。这幅画作所呈现的正是金庸的创作起点和家乡情结。”据了解,这幅作品还被选为了即将发布的《书剑恩仇录》金庸百年诞辰纪念.故乡版的封面。

振兴港产片 彰显“港味美学”

图:《天龙八部之乔峰传》改编自金庸小说《天龙八部》。

  根据金庸作品改编的香港电影《天龙八部之乔峰传》于去年初在香港与内地上画。这部由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知名演员甄子丹担任总导演、监制并主演的影片自开拍便引发关注。在今年两会期间,甄子丹回应与内地合作拍片的感受时表示:“影视行业不再分内地和香港,我们都是中国的电影人。”

  内地电影专家对大公报记者表示,港产片要继续振兴,不可丢掉能够彰显自身文化特质的“港味美学”,其中武侠影视剧是其中重要一部分。此外,全球来看,香港电影尚还只是区域性电影,面临拓展发展空间的任务。内地庞大的市场则为香港电影人提供了施展才艺的舞台,更多香港电影人可以“北上”与内地合作,优势互补,“携手”拓展海外市场。

  事实上,在过去五十年里,由金庸、梁羽生小说改编的武侠影视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自1955年《书剑恩仇录》始,至1972年《鹿鼎记》终,历时18年,金庸一共创作了15部风靡华语世界的武侠小说。梁羽生也创作了《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等三十馀部武侠佳作。早在1958年,香港峨嵋电影公司就将金庸的武侠小说搬上银幕,拍摄了上下两集的《射雕英雄传》,之后《书剑恩仇录》《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多部作品亦拍摄成影视作品,与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等影视改编作品一道,成为一个接一个的爆款。“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客精神,得到世界读者广泛的共鸣。这些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接受,甚至曾在日本掀起了一股“金庸热”。在英国,媒体甚至把金庸比作为“中国的托尔金”。

施战军:香港文学生态别处难比拟

  “金庸、梁羽生等人的小说,把现代以来通俗文学未完成的文化、审美构造在香港完成了。通俗文学有了内地的张恨水,武侠创作有了香港的金庸,无疑使得类型文学在正典文学之中,有了正座、要位。如果没有金庸,就很难作这样的评价。”《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表示。

  去年底,施战军作为中国作协代表团团长来到香港,出席“香港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的互动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他介绍,自己在读大学的时候对周作人早期散文感兴趣,那时又读到三联书店出版的董桥散文,就有惊喜之感,董桥这样有现代小品文气质作品的存在,说明香港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文脉。

  “(香港)无论是上世纪上半叶作为避风港,还是和平时期成为人才聚集地,人们留在香港这个地方,使得香港的文化成为非常具有吸纳力的巨大的文化容器。”施战军称,现代时期那么多“南来作家”成为“香港作家”,并影响了香港文学特质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施战军看来,如果说董桥等是带有文化综合范畴的创作,金庸等是一种中华文脉范畴的创作,刘以鬯等就是现代生命意识范畴的创作。从这三个方位能够感受到,香港文学生态是在别的地方很难与之比拟的。而这一文脉已经传到新一代那里,比如葛亮、吟光等青年作家的创作,就具有赓续与创新的意识和实践,所以可以对香港文学的未来保持信心。

香港纪念金庸活动一览

图:香港画家李志清专门创作的《书剑恩仇录》主题画《海宁观潮图》。\大公报记者连愍钰摄

  1、“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江湖盛滙”

  时间:3月15日至7月2日

  地点:中环爱丁堡广场

  2、“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任哲雕塑展”

  时间:3月16日至10月7日

  地点:香港文化博物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