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香港特色小“赛” 跨世代棋遇记
周五晚上,这间国货公司的一隅,架起了数张四方枱,红黑棋子摆好阵势,计时器、分牌放一旁,各路棋手手执cue棍(棋杆)“进场”……
60、70年代的香港,康乐棋风靡一时,学校、社区中心,甚或街头巷尾均见其踪影,是那年头陪伴孩子成长的“恩物”。时至今日,已长大成人的一众棋手,重拾cue棍,举办康乐棋公开比赛,定规则、定赛制,让康乐棋从回忆中再次“活”起来。大公生活频道香港特色小“赛”第二集,小编带大家参加香港康乐棋联赛,感受跨世代的棋乐无穷。\大公报记者 陈淑莹(文、图、视频)
规范化 完善赛制传承下去
“以前喜欢怎样打便怎样打……”康乐棋昔日被称为“平民桌球”,玩法很是随意,没有统一的规则。2018年,裕华国货开始举行康乐棋比赛“复刻情怀”,全港“棋手”再次集合。昔日的社区童乐,今日仍有捧场客,“当年第一届报名首日只有两、三人,我们以为办不成了,怎知第二天有二百多人,原来还有很多人想打。”裕华国货业务部副经理陈锦明(飞哥)细述办比赛的过程仍然雀跃,“我们每届赛事都会加入新元素,赛制也不断完善。来届希望可以在学校推广,让更多年轻人认识。”
赛事委员会总监Johnny读大学时已有参加校内比赛,“当裕华每年都举行大赛,是公认较专业的赛事,其他团体办比赛也参考我们的赛制……我觉得这是一大进步,让这项运动愈来愈规范化。”
父子档 棋盘上留下的回忆
与“电子奶嘴”为伴的一代,对康乐棋这种昔日的“潮流玩意”或感陌生,但12岁的Bill站在四方枱前对战一众叔叔哥哥,却一点也不怯场,“我喜欢‘入棋’的声音。”“POP”一声,Bill随即示范了,爸爸JC在旁笑说“就是这一下。”
“现在的棋‘靓’好多,枱又‘靓’,以前是胶造的……怎想到康乐棋都会有比赛。”JC小时候已有打康乐棋,父子俩一同参赛,是重拾回忆,也在缔造更多共同回忆,“康乐棋可以训练他的定力,(打棋)需要很高的专注度,稍有不专心便会打失。”JC和Bill这对父子档,去年参加了马湾康乐棋大赛,在最后的冠军战更是“一cue清枱”,“大会将比赛片段放了上网,有些在海外的亲戚朋友也看了,一些工作上的朋友也问我,‘打棋那个是你吗?’”以棋会友,JC说参加比赛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多了话题。说着说着,JC便要准备出战,“今晚是榜首大战,要和高手打,要抢分……”
结棋缘 小玩意隐藏大道理
“平民桌球”常被视为“老派”玩意,但小编在比赛中却看到不少年轻身影,“读大学时,宿舍有一起打康乐棋的文化。”原来中大崇基学院是隐于市的康乐棋摇篮,这几位年轻棋手均是中大的学生或旧生,一同组队参赛,“我们最疯狂的时候,一星期会练两三次,那时我们几个人会相约到师兄家‘打棋’。”Askky是队长,队友口中的“天才型棋手”,他喜欢打康乐棋,因为享受“以技术取胜的感觉”。队友Alice笑言自己是“符碌型棋手”,但其实她深明“一子错满盘皆落索”的道理,她形容打棋要不断检视自己的策略,“要入棋,需要思考,要打哪隻棋先,还要铺后路……”Calamus棋龄最短,与队友练棋途中也不忘请教打法,“对手的风格如何也会影响自己的表现,与不同人对棋的感觉好特别,我喜欢和别人切磋的感觉。”
看着这班年轻人聊起各自的“棋遇记”,你一言我一语,时轻松时认真,这“34只棋”着实有一股魔力,可以俘虏几代人的心。
“平民桌球”的演变
康乐棋的出处无从考证,有人说由“弹棋”(Carrom)演变出来。1940年代传入内地,1950年代兴起,当时有“平民桌球”之称。香港则在60、70年代流行起来。康乐棋的玩法在不同年代、不同地方也有分别,棋子款式也有改变,最初用的是胶棋,再逐渐演变成木棋。亦曾以象棋当棋子,可谓“一棋多用”。
张伯:我在12岁开始玩,玩了2年,转学校就无得玩了。来了香港几十年无打过……之前见到裕华有比赛,于是来重温一下。在这里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基本玩法
开始前,参加者须将己方16只棋置枱侧,贴着围栏。
轮流射击棋子,先将对方的棋全射入洞为胜。
康乐棋术语
射 子:用作射击的棋子,包括白子或自由子。
小 回:若棋子飞出枱外,该棋子须放在枱中央,对方只可以用反弹形式,间接地打小回。
大 回:当对方的棋子落在己方界内或界上,就必须以反弹枱边形式击棋。
自由子:停留在射子圈或接触射子圈边界的颜色棋子,可被用作射子。
射太阳:棋手轮流击出白子,白子较接近枱中心为胜方。胜方可选择射棋次序、棋子颜色及比赛位置。
输孖cue:若把白子击入洞,对方会多一次射击机会。
炮 台:枱的四角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