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环保署资助本地企业研究将废胶再造成声学超材料,可制成高效隔音屏障。
本港都市固体废物回收率持续上升,业界积极寻找杂胶回收新出路,已可将难降解的废塑胶,升级再造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声学超材料”产品,应用于建筑行业、公路和轨道交通的隔音降噪等场景,隔音效果胜过普通隔音屏。
环境及生态局表示,正协助本地企业最快于今年底在香港设厂,预期首年可处理3500公吨废塑胶,争取未来3至5年内,每年废胶处理量可升至7000公吨。\ 大公报记者 王亚毛(文、图、摄录)融媒组(制作)
塑胶物料密度低、种类多、体积大,在收集、分类、贮存及运输上的成本高昂,故一般回收价值不高。本地回收业界正不断尝试科技及创新技术,以提升塑胶物料的再造价值。本地绿色创科企业卢米科技,获得环境局“低碳绿色科研基金”资助330多万,研发把回收塑胶升级再造,转化为可吸音声学超材料的技术,以应用于工地和室内的隔音装置及声学部件等。
声学超材料 可塑性强
卢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陈书宇日前接受访问表示,声学超材料技术最初是在2000年由香港科技大学一位教授提出,后来卢米科技进行研究,并在2014年开始进行声学超材料的商业化工作,希望将这项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工厂量产。他举例胶樽,先按传统再造工艺,将胶樽变成干净的塑胶碎片,再按压定型,最后放在声学超材料工艺设备上改变结构,便可组装成不同的吸音产品。
陈书宇表示,技术的核心在于结构而非材料本身,以往胶樽回收后,可能只能制成一个新的胶樽,附加值提升有限。这项新技术则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应用领域的单向升级,可用不同化学性质的材料,满足同样高标准的声学要求,制作扬声器、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只要是对声学性能有需求的行业,这项技术都有切入的机会,拓展了行业可能性。”
他解释,塑胶是因为太耐用、不易降解,成为难以处理的垃圾,但也正因如此,在众多行业中,塑料能成为满足不同工业标准的优质原材料候选。
对于在港发展的优势,陈书宇称,港人的环保意识很强,回收商的操作比较标准化,有助降低从回收到生产线上的难度和成本。目前这项技术的产业化供应链只在浙江、江苏和广东,他认为,要解决香港本地的垃圾问题,就必须在香港建厂,未来希望在香港建立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完成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的完整创新链。
首年可处理3500吨杂胶
环境保护署助理署长(废物管理)黄智华表示,环境局正协助卢米科技在港设立厂房,争取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落实,预期生产线投入运作后,首年本地家居废塑胶处理量可达约3500公吨,主要回收价值最低的杂胶,相当于绿在区区一年内40%的杂胶收集量,同时力争在3至5年内将年处理量提升至7000公吨。
黄智华表示,本港都市固体废物每日平均弃置量连续3年下降,由2021年的日均11358公吨,减至去年的10510公吨,减幅7.5%;都市固体废物回收率由2022年的32%,升至2023年的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