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不少政策,体现了精细化和颗粒度。比如:对于能耗目标,将放在“十四五”期间整体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以避免短期内运动式减排,动辄拉闸限电,影响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为完善三孩政策,则首次将三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税附加扣除范围。
近期出台的多项惠民惠企举措,同样具有“烹小鲜”般的审慎细致。3月1日,歇业制度首次施行。因受自然灾害、疫情等突发事件影响的市场主体,可以歇业备案,休养生息,以待重整旗鼓,将企业维护成本降到最低。以往遇到困难时,企业要么咬牙苦撑,要么只能破产清算。而日后想东山再起,则又要重新申请执照。歇业制度允许企业几乎零成本“休眠”存续,渡过困难期,缓冲了中小企业的焦虑。
银保监会等出台《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着意聚焦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市民”群体在住房、社保、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加强政策倾斜,促进服务均等化和便利性,如推动向小微企业“首贷户”放贷,支持新市民创业。
随着大量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以及利益格局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监管和政策调整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三孩家庭与一孩家庭,新市民与长期定居人口,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化需求。如果仅按户籍、收入水平等硬性指标简单划线,就容易误伤合理刚需,影响人才流动与城市有序生长。因公共性突发事件与因自身经营不善而陷入困境的企业,在后续成长性及发展潜力方面,也都存在很大区别。
因此,监管与调控如果硬性粗放,往往导致“一管就死”,必须要分类施策,细心呵护,让政策红利如毛细血管精准触达。如果措施猛火过旺,或如锅铲般反复折腾,只会将菜炒糊了炒烂了,不仅浪费资源,还要饿肚子。唯有拿出绣花功夫、“烹小鲜”的耐心,保障要素畅通流动,资源高效合理配置,兜底民生和社会公平,才能真正稳中求进,行稳致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决纠治任性用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防止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切中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