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将“战略”冠于“腹地”之前,表明这不局限于地理区位和经济层面的意义,而是关乎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大支撑。
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今次经济会议明确将“战略腹地”列为明年工作的重点之一,意味着在全局部署中的分量进一步提升。
战略腹地是相较于沿海、沿边省份而言的,如中西部内陆的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历史上,国家出于战备安全考量,曾大规模推动“三线建设”,包括大型工矿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交通运输网络、重点科研教育机构等。如二汽、东方电气、成飞、西飞等骨干企业,都是“三线建设”的成果。
与当年相比,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变。但在核心理念上仍有相通之处。“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着眼构筑更为均衡完备生产力布局,夯实战略纵深,是维护战略安全的必要之举。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为了保证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能够正常运行。”而“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同样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极限思维。
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又对“战略腹地”注入新动能,提出新要求。战略腹地具有特殊区位,充分挖掘激活其优势、潜力,能够高质量对接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有序衔接东西南北沿边沿海各板块,打造新的增长极,巩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因此,这又体现了整体统筹的全局思维、前瞻思维。
“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纳入重大任务清单后,一方面将撬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并强化粮食、能源、矿产资源等战略保障;另一方面也将对地方协作发挥“指挥棒”功能。本月上旬,江西省党政代表团赴江苏考察时就提出,希望强化两省战略协作,支持江西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