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日关系迎来难得的热络势头,其直观表现就是从高层到民间、从经济到文化,多层次多领域的接触交流大为增加。
11月,习近平主席在秘鲁会见日本首相石破茂时,从最高层面就共同努力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作出了新擘画。本月,日本最大经济团体“经团连”与中方在北京举行了第十轮中日企业家和前高官对话。两国商界围绕自由贸易、公平投资等发出了一致声音。此次,日本外相岩屋毅访华,双方举行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
与此同时,日本将放宽对中国公民签证措施,与中方此前优化对日免签政策,形成良性互动。两国也就核污染水排海问题达成共识,并致力于转化为行动。可以说,困扰中日关系的一些绊脚石在有序化解,积极因素在不断注入。正如李强总理在会见岩屋毅时所言:“中日关系处于改善发展的关键时期。”
关键时期,就要有关键行动。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中日都面临着关税战、贸易战的压力。中日比以往更加需要提高战略自主,避免“脱钩断链”。而且,深化中日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杠杆撬动作用,对于推动中日韩三国自贸区谈判、推进加入CPTPP进程,有望带来“一通百通”之效。这与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是深度契合的。反之,中日对抗只会两败俱伤,让企图“脱钩断链”的国际势力“渔翁得利”。不仅损害经济,而且将背负越来越沉重的安全赤字。
在中日关系中,经贸是“压舱石”,民间交往则是“源头活水”。王毅在与岩屋毅会谈时特别强调:“要营造健康理性的民意环境,树立正确客观的相互认知。”此前,就有关日企在新疆棉问题上的错误举动,中方就充分展现了大国气度,一方面希望日企排除政治压力和不良干扰,独立自主作出商业决策;一方面呼吁中国民众理性,“大国国民要有大国国民应有的立场和心态”。这也是对日方释放了善意。
所以,必须警惕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打着“政治正确”的旗号带节奏,搅乱大局,旗帜鲜明地对破坏中日关系的极端言行说“不”。积极挖掘友好因素,切实密切民间往来,为中日关系回暖再添一把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