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硬科幻”体现中国的硬实力/招商局香港青年联合会 梁学慧

2022-12-18 04:24: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科幻硬阅读——星球大战》集合中国科幻老、中、青三代名家经典作品,代表着中国科幻目前的整体水准,在阅读过程中,更能引发读者对于未来的想像和思考。

  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天宫空间站,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员“太空会师”及在轨轮换。这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将长期有人驻留,中国人“定居”太空的梦想正在实现。看到这条消息时,我正在翻阅《科幻硬阅读──星球大战》,这时我不禁思考,科幻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两者的关系,文化软实力与科创硬实力之间能否相互产生影响?

  《科幻硬阅读──星球大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第5次印刷)收录了刘慈欣、荒远、野火等三十多位科幻作者的名篇佳作,是近十年来中国科幻的精华作品,是中国科幻老、中、青三代名家经典作品的集中展现,代表着中国科幻目前的整体水准。科幻是探索科学奥秘的源动力,是关于未来的想像和思考。

  近些年来,“硬科幻”一度成为了我国众多科幻迷口中的热点词语。一般来说,“硬科幻”相较于着重娱乐性的“软科幻”,更加重视科学性,要以科学技术为依据的,因此相较于“软科幻”,“硬科幻”是很难写好,非常难获取读者的认同。正如本书所说,这是一部向极小的一部分喜欢阅读和思考的读者的书,“科幻硬阅读是献给那些聪明的头脑和有趣的灵魂”的特别礼物。

  科幻不是目的,思考才是根本。书里除了“烧脑”科幻,也有美妙的想像世界,带给读者极致的思考或震撼、极致的美丽与忧愁、极致的愉悦和放松,宛如做了一套头脑风暴的瑜伽练习。极致,就是“硬”阅读的注脚。同时,“硬”也绝不意味着艰深晦涩、故作深沉,作者们通过类型各异的作品,告诉我们:科技进步,战争形式也在悄然转型,但不变的是人性以及人类对生命和爱情的永恒信仰。

  从“幻想”到真实太空漫游

  比如《战争永不停歇》中,人类和AI人工智慧的矛盾激化为战争,作品结尾,灵类的第一个孩子被地球人所拯救。《残渣》中,军人“我”与医务兵周茜相恋,全球决战后,两个“战争残渣”被做成人脑机器,“汽水售卖机”和“口香糖售卖机”终于幸福地并排“站在一起”。

  早前举行的“增强中国科幻文化国际软实力论坛暨年度科幻新作发布研讨”线上会议中,与会的核工业学院副校长朱向军指出,科幻承载着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重任务,中国科幻就是要讲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故事。发展科幻文化产业是体现科技创新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能力与新时代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幻作家想像着中国科技在未来发展的种种奇迹,对我们加快构建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强的启示性。中共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作出了宏伟擘画,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强调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未来中国人登上月球已经不再是梦想。以神舟十五号升空为新的起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航天员正在继续奋斗,中国空间站即将启幕无限未来,让中国硬科幻为中华民族软实力增光添彩,让我们共同谱写更加伟大、更加恢弘的崭新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