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智库专栏/医健通对医疗服务发展举足轻重\杨乐思、舒振慧

2024-01-01 04:02:4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医健通)自2016年启用以来,一直是政府医疗体系发展的重点。不论是去年发表的基层医疗健康蓝图或是近年的施政报告,都强调医健通的重要角色,有助促进医疗体系内的数据和资讯流通。截至今年10月,全港有超过八成市民已经登记医健通,以便获授权的医护人员存取其病历。

  医健通的发展必须紧扣市民的服务需求。其中,精神健康及中医服务的需求正在快速上升。就精神健康而言,市民现时平均需等候40周,才能于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专科门诊诊所精神科就医,比三年前的轮候时间上升近五成;而医管局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在2022年有逾一百五十万人次就诊,相较2014年约一百万人次升超过四成。市民对精神健康及中医服务的庞大需求可见一斑,但医健通在这两方面的资讯流通却未尽完善。

  实现跨专业数据沟通

  在精神健康服务方面,虽然公私营界别的精神科医护人员可使用医健通读取病人资讯,但医疗界别以外的服务提供者,如社工及临床心理学家仍未被纳入医健通的覆盖范围内,亦未有其他平台让横跨医社界别的专业人员可以有效地沟通。

  此外,社福界不同机构的社工仍以传统的通话模式交流,未有任何电子数据纪录或交流平台可以使用,加上他们常要依赖病人的自我申报,这种获取资讯的方式不但花费较长的时间,其准确度亦大打折扣。

  医社界别的服务提供者若获取的资讯不完整或不准确,会影响对求诊者的治疗。而医健通上的资讯不互通,亦令求诊者可能需接受重复检查及问诊,耽误治疗时间之余,亦会加重其心理负担。

  随着地区康健中心即将推出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评估的先导计划,政府应扩大医健通覆盖范围至社福界人士,实现跨专业护理团队之间的数据沟通,提升治疗效率,简化护理程序。

  具体而言,政府可参考澳洲的“我的健康纪录”计划,将医健通的健康检测结果、治疗情况及照护方案等资讯,授权予主要的医护及社福人员,例如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和社工等,令其能透过该平台及时和合适地获得患者的临床及精神健康资料,并能运用系统与其他团队人员进行交流。

  扩大中医药资讯互通范围

  至于中医方面,全港中医诊所暨教研中心目前使用“中医医疗资讯系统”以储存临床数据。此外,医管局亦推出“医承通”供私营的中医服务提供者使用,以连接至“中医医疗资讯系统”。目前,这两个系统均可连接“医健通”,供中医师及其他医疗专业人员查阅患者诊疗纪录。可惜的是,该系统现时在中医界别使用者寥寥可数。根据香港立法会资料,在超过10000名注册中医师中,仅有640名中医师登记“医健通”,数字并不理想。

  虽然中医医疗资讯系统已与医健通互通,但当前纪录互通范围有限。在中医界别内,与诊断相关的互通内容并不包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同时,中医师无法取阅其他界别医疗资料,例如转诊纪录和其他检查报告等,造成资讯障碍。

  为改善这种情况,政府应以患者为中心,与其他医护专业人员讨论并明确透过医健通扩大资料互通范围,确保患者获得全面和协调的医疗服务,并保障患者的私隐及个人资料安全。

  同时,中医界别的组织亦应进一步加强中医师的专业培训,以确保中医具备处理其他医疗专业纪录和法律责任的知识。期望透过扩大中医药资讯互通范围,可以提升中医界电子互通纪录的使用率,并促进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沟通和协作。

  透过扩大中医和精神健康领域的资讯互通范围,市民将受益于更全面和高效的医疗服务,并减少了重复检查和资料错误的风险,使医疗服务更加以人为本。这需要医疗界、社福界和政府的合作努力,以确保每位市民都能获得更好的医疗护理服务。

  团结香港基金会助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