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智库专栏/发展智慧医疗 对“医健通+”的三大期望\周嘉俊、张思洁

2024-03-02 04:02: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行政长官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公布会推出“医健通+”,用五年时间建立一个综合医疗资讯平台,并提出四大策略方向,包括“统一电子病历”、“统一治理流程”、“统一健康工具”及“统一数据平台”。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日前向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介绍“医健通+”发展计划,详细阐述该综合数码健康平台计划建立的生态系统、预期功能及推进时间线。“医健通”作为香港智慧医疗概念的基石,不单可提升医疗效率,亦能为医疗服务质素提供更多保障。

  自2009年起,“医健通”已经完成两个阶段的发展,包括完成《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条例》(第625章)立法,及建立“医健通”电子健康纪录互通平台及“医健通”流动应用程式,而全港近八成人口亦已在“医健通”平台完成登记。因此,在已登记市民具一定规模的基础下,现在正是合适时机开拓更多功能,以连结医疗体系的不同部分,踏上全面推进智慧医疗的发展进程。

  公私营医疗数据无缝连接

  “医健通+”的发展要以市民的需要为依归,为市民解决求医过程中面对的各种不便及痛点。因此,在政府所提出的智慧生态系统中,“医健通+”如何进一步增强“纵向”、“跨界别”及“横向”连结,促进公私营医疗数据互通成为我们的关注重点。

  打通基层医疗及第二、第三层医疗之间的病历信息壁垒就是增强“纵向连结”的关键。当前,政府大力发展基层医疗,在社区推广“一人一家庭医生”的概念,希望通过家庭医生提供持续及预防性的护理,从而降低市民入院概率。因此,这些持续护理能在基层医疗层面能长时间累积病历数据,供第二、第三层医疗服务提供者作全面的参考。

  然而,现时家庭医生的病历数据未必可以通过电子系统无缝衔接至第二、第三层医疗服务,导致市民前往医院求诊时需从头开始进行各项检查,不仅增加医生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亦延长诊症及等候时间。如若家庭医生可通过“医健通+”将市民病历数据上传至统一平台,当医院医生诊症时,市民的健康状况、病史及药物使用或相关过敏纪录等资讯便能一目了然,让市民获得高效的护理服务。

  透过增强公私营及其他机构协作,打通“跨界别连结”。众所周知,公营医疗系统保管市民详尽的病历纪录,但我们亦不可忽略私营服务亦是医疗体系的重要部分。政府资料显示,尽管全港所有的私营医院及私营医护机构均已注册为“医健通+”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但根据最新的立法会文件显示,私营医疗系统上载的电子健康纪录数量仍处于极低水平,估计少于1%。

  现时,私营医疗机构大多已有一套成熟的临床医疗管理系统,但市民在私营机构进行医疗检查后的报告和纪录未必能在公营机构中取阅,导致市民于公立医院求诊时需将病历资料随身携带,可谓费时失事。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医健通”成为全港的综合病历平台,政府需要思考如何将公私营医疗服务的数据集中到统一系统,如打通“医健通+”和私营临床医疗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让市民的病历能无缝连接。

  进一步促进医社合作

  至于促进“横向连结”,我们则需要关注医社合作。以安老服务为例,疫情暴露了安老院舍和医疗服务协调不足的问题。在新冠疫情期间,由于社会医疗资源紧缺,且缺乏统一的社会资源协调信息系统,患病的长者不论缓急轻重均由安老院舍送到医疗机构就医,而医护人员又难以全面掌握病患者的日常健康状况,从而无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分配医疗资源,长者唯有在医疗机构耐心等待。这种医疗服务和照顾服务的协调问题,迫切需要政府思考如何进一步促进医社合作。

  “医健通+”的发展可能为此提供助力,允许安老院舍将长者的健康状况上传至系统,让医护人员可以迅速掌握长者的需要,提升服务的效率并改善长者的求医体验。

  由此可见,“医健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市民获得更加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亦可减轻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工作负担及不必要的重复检测以缩短候诊时间,同时增强不同机构之间的协作效应,推动城市智慧医疗发展。

  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