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巾打开后侧面清晰可见的手写字迹——包括数字、字母组合、日期“2022.1.2”和看似名字的文字,这些本不应出现在女性私密健康用品上的图案,成了雷同学近日的惊心发现。
 
  据红星新闻消息,10月13日,海南一名大学生雷同学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她网购的廉价卫生巾侧面竟然出现了手写字迹。据雷同学讲述,因这段时间吃药调理身体需要天天使用卫生巾,于是她在拼多多上购买了散装卫生巾,没想到打开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买这类便宜的就踩到大雷,劝告大家千万别图便宜买小厂家的卫生巾。”雷同学在发帖中写道。随即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
 
  卫生巾惊现手写字
  平台品质管控亮红灯
 
  雷同学是海南一所大学的学生,9月16日,她在拼多多上购买了这批卫生巾。订单截图显示,她购买了50片长度为245mm的日用卫生巾,价格为6.24元,且免运费,每片均价仅一角二分。
 
  当她用到还剩几片时,才意外发现了这些手写字迹。
 
  从雷同学提供的图片来看,卫生巾整体呈白色,表面有压纹,而手写的字迹出现在卫生巾的侧面区域,包括一些数字、字母组合以及日期“2022.1.2”和看似名字的文字。
 
 
  卫生巾侧面出现手写字迹的原因是什么?拼多多对该涉事商家的资质审核情况如何?大公科技就上述问题向拼多多方面发送了采访函,对方并未回复。
 
  拼多多客服则表示,拼多多和平台都是会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的。但并未提及出现上述情况会对商家做出怎样的处罚。
 
  红星新闻检索涉事店铺发现,该店铺主要售卖特价批发装的卫生巾、安睡裤等,标注“产妇、学生、老人可用”。全店已拼单9.1万件,其中销量最高的一件已拼40.7万片。在店铺中,100片245mm长度的卫生巾价格仅为10.6元,每片价格约为一角。
 
  10月14日下午5点50分,在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涉事店铺客服终于线上向雷同学致歉,却表示“核实没有出现过此类问题”,希望雷同学申请退货,并承诺进一步核实后再答复她。
 
  下午6时许,雷同学接到了拼多多客服电话。通话录音显示,该名客服致歉并称,将把商家存在的问题上报反馈,同时对店铺开展复核,并会将该商品款项按原支付路径退回至用户账户。
 
  此外,经与涉事商家沟通,商家称将紧急对接工厂进行溯源。
 
  雷同学表示,她唯一的诉求是希望商家能彻底解决卫生巾存在的问题,希望这种问题以后不要再发生了。
 
  知名危机公关专家、福州公孙策公关合伙人詹军豪对大公科技表示,这种有手写笔迹的卫生巾可能是由不正规的小作坊生产,其生产环境和流程不规范,未遵循严格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检测程序,比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有人随意在产品上写字,或者是二次回收的“翻新产品”。
 
  同时,詹军豪指出,此次事件中,平台在商品质量把控上存在漏洞,接到投诉后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下架问题商品、对商家进行处罚,并加强对平台上卫生巾产品的抽检力度,保障消费者权益。对于买到问题产品的消费者,应该给予一定的赔偿,用行动承担起平台的责任。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则指出,手写卫生巾能够流入市场,是“尾货二次分装+平台抽检失效+监管飞行检查缺位”三重漏洞叠加的结果。拼多多不只是“中介”,它在营销、支付、物流、售后各环节都深度介入,因此必须承担责任。
 
  拼多多商品质量问题频发
  消费者权益屡受侵害
 
  雷同学收到退款,只是维权的第一步。对于问题产品的追溯和处罚,不能止于退款了事。
 
  柏文喜表示,《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26条:平台应“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查、投诉处理、信用评价等制度”。
 
  “消费者对卫生用品有权了解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明、生产厂商。平台若允许卖家以“散装”“简装”模糊页面,且不强制展示检测报告,即违反信息披露义务。”
 
  柏文喜指出,拼多多此前因“百亿补贴”假货被多次约谈,但抽检频率、公示结果仍不透明。带字卫生巾能上架,说明抽检未覆盖或发现问题未下架,平台存在明显过错。
 
  同时,柏文喜建议,拼多多应立即将同批次产品送第三方复检,结果公示;把店铺货款冻结,用于潜在消费者集体索赔;向发证地卫健部门报告,对生产商实施飞行检查;建立“卫生用品白名单”,只有上传全项合格报告才能上架;开通一键“卫生缺陷”投诉通道,48小时内必须给出检测报告和召回方案。
 
  整个行业更应警醒,哪怕是最便宜的产品,也承载着消费者的信任与健康。每一个价格区间的产品,都要经得起良心和标准的检验。
 
  雷同学的遭遇并非个例。大公科技注意到,在黑猫投诉平台,“拼多多卫生巾”相关投诉超1000条。今年5月,消费者在拼多多“草本伊个人护理旗舰店”购买的卫生巾中,发现了蟑螂和大量蟑螂屎。
 
  该消费者强调,同期购买的其他品牌卫生巾未出现类似问题,排除了个人存放因素的可能性。
 
  同样在拼多多平台,有消费者在“全棉护理店”购买的卫生巾,使用后出现不适,且商家存在少发货现象。消费者反映,找平台客服处理时,“人工客服不处理信息回信息敷衍,像个人机一样”。
 
  卫生巾的质量问题只是拼多多平台乱象的冰山一角。
 
  有消费者在拼多多百亿补贴购买了2000多元的苹果平板,使用两三天屏幕就出现了黑线。消费者要求退货退款,却遭到商家与平台拒绝,并以“检测无误”为由强制退回商品。
 
  还有消费者在拼多多购买了617元的“全新正品”轮胎,收到货却发现轮胎上的网站信息被打磨掉,生产日期明显被修改,条码上油渍非常明显,商家存在欺诈行为。
 
  拼多多作为平台方,其对商家和商品的管理责任不可推卸。然而,从多起投诉案例来看,平台的处理机制备受质疑。
 
  黑猫投诉曾指出,早在2023年1月,拼多多平台累计收到投诉近2万单,但回复率不足5%。
 
  有消费者投诉称:“平台客服不作为,一直拖延时间,现在平台设置不允许我售后,侵害消费者权益,不处理不赔偿不解决”。
 
  
  詹军豪认为,拼多多平台应承担监管不力的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平台应对入驻商家进行资质审核,并对商品进行监督。
 
  营收增速创新低
  海外业务面临不确定性
 
  就在五个月前,拼多多第一季度财报公布后,股价在盘前一度暴跌超20%,市场对这家曾经的增长明星表达了强烈的失望情绪。
 
  拼多多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数据,足以让市场警觉。公司总营收约956.72亿元,同比增长10%,但这一增速却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拼多多营收增长放缓的同时,利润却出现了更为严重的下滑。第一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仅147.42亿元左右,同比下滑47%。
 
 
  野村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拼多多2025年首季度收入按年增长10%,较市场预期低6%。其中线上广告收入按年增长15%,低于该行预测的升21%。非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下纯利按年下滑45%,较市场预期低39%,主因毛利疲弱。Non-GAAP经营利润率收窄13.8个百分点至19%,低于市场预期的27%。利润率收窄可能是由于跨境贸易政策和关税重大调整下,导致中国境内投资增加及海外销售疲弱。
 
  然而,这并非暂时的挫折。拼多多2025年第二季度的业绩显示,公司总营收约1040亿元人民币,增速进一步放缓至7%;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07.54亿元,同比下降4%。
 
  其中,在线营销服务及其他收入约557亿元,同比增长13%;交易服务收入约483亿元,同比增长近1%。
 
  增长放缓的趋势已经形成,拼多多不得不面对从高速增长向常态发展的转变。
 
  在业绩会上,拼多多管理层将利润下滑归因于“千亿扶持”计划的推进。拼多多执行董事兼联席CEO赵佳臻表示,过去一个季度我们围绕着“千亿扶持”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投入,这必然导致收入增速放缓、利润同比下降。
 
  “千亿扶持”计划本质上是一次资源从平台向商家的转移。但面对拼多多的战略转型,资本市场出现了明显分歧。
 
  看空方认为,拼多多的增长瓶颈已经显现。2025年5月,野村证券将拼多多目标价从130美元下调至114美元,维持“中性”评级。该机构预计,拼多多2025财年合并收入增长8%,经营溢利或下滑30%。
 
  同时,拼多多还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京东和淘宝等电商平台也在进行低价竞争,不断挤压拼多多的市场份额。
 
  但海外业务Temu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野村证券认为,Temu海外市场的策略正受到美国取消最低免税额的考验,若缺乏最低免税额的利好效应,过往的低价策略恐难以为继。预计Temu首季收入或下降2%,2026财年则有望恢复10%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