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旅游 > 正文

泌阳红色焦竹园孕育“小延安” 红色圣地留下光辉足迹

2021-06-18 19:01:32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河南省驻马店泌阳县城往东30多公里,在铜山脚下、泌水河畔,一组青砖黛瓦、流檐翘角的明代建筑群掩映在竹林绿树中。这里就是1935年—1938年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曾驻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焦竹园革命旧址。

  走进焦竹园革命旧址,大院分为西院、东院和东偏院,院内草木葱郁、花开绚烂,红色印记随处可见。这里又被称为“小延安”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前身,不仅是三年革命游击战争时期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的驻地,还以此为中心开辟的鄂豫边革命游击根据地(又称桐柏山革命游击根据地)是南方八省十五块红色游击根据地之一。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追寻中原印迹 助力出彩河南”——走进驻马店集中采访活动6月17日启动。采访团一行跟随泌阳县委宣传部和党史研究室一起探访这里。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让大家的思绪回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鄂豫边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鄂豫边区人民便开始了党组织的创建活动。1924年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肖楚女来到泌阳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为革命的斗争撒下了火种。1927年11月中共泌阳支部在县城的福音堂成立。 1934年张星江和王国华来到江西瑞金参加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六届五中全会,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接见和指示,朱德亲手送给张星江的大会纪念章,作为珍贵文物在我馆收藏。1935年8月,省委在王店张楼马长富家成立。自此,鄂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是豫南地区早期开展党的活动的红色根据地之一。

  1935年8月,张星江、王国华、张旺午等在唐河毕店商定,将豫南、豫西南党组织合并成立鄂豫边省委,由张星江任省委书记、仝中玉任组织部长、王国华任宣传部长。鄂豫边省委领导豫南、豫西南10余县党的工作,决定在确山、泌阳、桐柏、信阳四县接合部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桐柏山革命根据地。

  1936年1月,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在信阳小石岭村成立,虽然成立之初只有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汪心泰、康春、吴恒山、老汪7名队员和3支枪,但鄂豫边区从此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队伍。

  通过夺取地主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这支队伍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37年7月中旬,已发展到400多人。1937年10月,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进驻焦竹园、邓庄铺,省委机关设在焦竹园,游击队驻邓庄铺。10月中旬,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

  1937年12月,鄂豫边省委改建为鄂豫边特委,1938年1月改建为豫南特委。1938年1月,根据党中央指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和中共豫南特委一起进驻确山县竹沟镇。2月,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到竹沟后,经过整顿和加强,第八团队迅速扩大到1500多人。

  “这里是‘小延安’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前身,为竹沟成为中原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支撑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进驻时,把东院作为省委机关,西院作为游击队司令部。焦竹园革命旧址在省委和游击队迁往竹沟后,曾作为鄂豫边区招兵处,在保障中原抗战人员的输送、物资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鄂豫边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阮慈宝介绍说。

  “自1935年8月省委成立以来,以焦竹园为中心,这里成为中原地区抗战的主要基地和战略支撑点,留下了刘少奇、贺龙、程子华、叶挺、彭雪枫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一时间焦竹园革命的红旗高高飘扬,《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响彻云霄,政治教育识字教学形成热潮 ,党群和谐相处,军民团结战斗,呈现出了一派生动活泼的革命新气象。”泌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郭晓勇说,“在这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得到验证,‘到三不管的地方生根发芽’得以实践,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如今,英烈们的浩然正气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正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用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楚长城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