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简体站 > 报纸新闻 > 正文

精準配镜助减不适应

2019-08-13 04:23: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这个先进量度器,为客人提供全面精準的数据

  以前配眼镜,用人手量度镜框和鼻眼距离,但Billy的眼镜店有一座先进仪器,可代替人手量度。

  Billy说:“这座是德国蔡司出产的Terminal®2,可捕捉并计算顾客的个人参数,其达至0.1毫米的精确度可降低顾客投诉率,减少不适应的情况。Terminal®2是透过摄影方式量度个人的鼻眼距离、焦点、高度,左右均可提供全面正确数据,精準程度连渐进镜亦可做到是零偏差。”他忠告四十岁以上人士,因眼睛开始有老花,虽则现今隐形眼镜已发展到有老花镜,也不建议长戴,并说:“一个人戴了几十年隐形眼镜,加上年龄渐长,泪水分泌便会减少,试问戴con还可戴多少年?眼睛也需休息,而且戴眼镜比戴con好。”

  镜框物料早期主要採用金属及玳瑁,近年则有非金属(醋酸纤维、环氧树脂)及金属合金(蒙奈尔合金、钛合金)等材料製造而成的眼镜架。近年,镜框在技术及应用物料上亦有不少突破,採用记忆合金镜框的眼镜,可维持其形状,就算屈曲亦不会折断,令眼镜拥有更长寿命之余,亦避免镜框折断对佩戴者所造成的不便。在镜框臂的绞位加入弹簧,亦令眼镜更耐用。另外,也有一种直接在镜片边缘钻孔以螺丝锁上镜架的无框眼镜,和只有半边框的半框眼镜。

  至於眼镜的来源,据说是在十三世纪末叶时,同时出现在中国与欧洲。 在欧洲,眼镜是十三世纪末在意大利发明的,当时的威尼斯与纽伦堡就以製造高透明镜片而闻名欧洲,不过,当时的眼镜只能说是放大镜,人们阅读时才拿在手上。

  另有说法认为,中国的“眼镜”最早称为“靉靆”。在明朝嘉靖年间,明人张靖《方州杂录》记载:“如钱大者,形云母而质甚薄,以金镶轮,纽之合则为一,歧则为二,老人目皆不辨细书,张此物於双目,字大加倍。”万曆年间,田艺蘅《留青日扎.靉靆》:“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於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靉靆也。’”明末张自烈《正字通》:“靉靆即眼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