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临时房屋区曾经是不少香港人的回忆作者供图
香港公屋短缺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浮现,因建楼需时,当时的港英政府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在港九新界一些有待发展的土地上,兴建一个又一个的临时房屋区(人们後来称之为安置区)。在全盛时期,全港共兴建了八十多个临时房屋区,被视为港英政府解决居住问题的权宜之计。
在临时房屋区未出现之前,政府已经尝试以批地形式拨出土地给予市民兴建房屋,这些政府称作平房区或特别区。虽然这样做能解决一部分房屋问题,但仍然有大量市民居住在危险的木屋区内,港英政府有见及此,在一九八五年开始,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兴建临时房屋区安置有关居民。
临时房屋区的建筑很简单,胜在建筑期短,初期兴建的是单层铁皮屋,後来因需求殷切,才改为两层複式,虽然可以遮风挡雨,但由於电力不足以容许居民安装空调设备,所以夏天的日子特别难熬。这些临时房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独立洗手间,居民要依靠公厕解决问题,所以卫生环境受到诟病,当中不少更出现鼠患,儿童被老鼠咬伤的新闻时有所闻。由於大部分临时房屋区都位处有待发展地段,因此被安置入住的居民都自称为“开荒牛”,交通不便之外,还要忍受火警威胁,箇中苦处实不足为外人道。但儘管如此,全盛时期曾有多达四万多户共十三万多人居住,为香港市民提供大量居住单位。
随着时代进步,临时房屋区的居住环境已经不合时宜。回归後,特区政府在一九九八年宣布全面清拆临屋区,直至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位於西贡的最後一个临屋区——沙角尾临屋区清拆行动正式完成,标誌着临时房屋正式在港消失,在清拆临屋之後,特区政府在原有土地上大量兴建新型公共房屋,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