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什锦\走马观香港骑楼\苏昕仁

2020-06-29 04:23: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雷生春是典型的“走马大骑楼”风格\资料图片

  旧居离“雷生春”不远,上街时常会经过,於此知名的一级历史建筑,尤其是“走马大骑楼”的建筑风格,途径的人都不能不多望上两眼。且在香港,骑楼的数量日益减少,获评一级更是可贵。骑楼在十九世纪末的香港已相当普遍,今时今日不少华南地区的骑楼街更成为热门景点,譬如厦门中山路、广州上下九路。为何称作骑楼呢?林蔓莉、王新源所著《香港骑楼》给出的说法是,因为“整幢建筑宛若一位骑士‘骑’在行人路上”;书中还提到,一八六八年香港第一本华人编著的英汉辞典,把这种外来建筑Veranda翻译作“露台、天台、骑楼”。之所以视觉上予人以“骑”的感觉,主要原因就在骑楼底层,所有骑楼底层朝外的部分均由走廊和廊柱组成,两根柱子就好似骑士的两隻脚。

  低矮是骑楼原有特点,破旧也属老建筑在所难免,故而今日不少香港的骑楼都面临清拆的厄运。《香港骑楼》既是一本历史纪录,又试图唤起社会对骑楼的重视和保育意识。这种新旧交织、东西杂糅的建筑确实适合香港风土,相对都市裏摩天、整饬的高楼,别有另一种风景和温度。现在我们有电梯有冷气,很多人不会住进骑楼,可“不需要”并不意味着落伍,也不应该直接淘汰。骑楼满载香港人的集体回忆,比如香港早期规模最大的百货公司先施公司,其首个店舖就在中环的骑楼。此外这种颇讲究实用功能的建筑也有它自身的美学价值,做好保育、活化对於一种人文色彩的延续意义重大。

  骑楼的特点简单说即底层有回廊、廊柱;整体分若干层,但普遍低矮;正立面墙上布满了窗,目的是方便採光,大面积的窗户在过去也便於通风透气。一般来说底层作商舖、上层供居住,可如今也有许多骑楼整幢都作商用了。虽然骑楼的建筑风格大体一致,可在局部设计、细节装饰上,每一幢都有自己的特色。

  广东道一一六六号的三层阳台,墙沿採用弧形设计别具一格。鸦兰街六号一层的柱头、二、三层各不相同的护栏、三层的簷篷都富有设计感,格外凸显整体气势。同样具有设计感的还包括德辅道中一五四号那种逐层递退的风格。而南昌街八十八号为了掩盖廊柱上以红漆写满了的广告,下面两层外墙均改漆黑色,整栋楼上白下黑,已是现代的审美格调。此外,除了楼底和楼顶的柱头可能各有匠心,墙面亦不乏雕花。有的是晚近改建时添加,比如汝州街三号墙面装上了不少铜製饰品;大部分仍是原先雕刻的,福荣街的雕花好似盾牌,南角道三号的山花墙头是许多中式古建筑的表征之一。水渠道十八/二十号的雕花图案分外精緻,不似古典图样,带有异域及宗教色彩。这些表面设计不仅是装饰,背后也有学问。

  雷生春二十年前就由九龙巴士创办人雷亮的后人捐给了浸会大学中医藥学院,如今由非牟利的中医诊所运营。距离我们更近的活化案例则是“618上海街”项目,现存屈指可数的骑楼街经过改造,去年底正式活化为文创空间,内部装饰亦置入不少历史元素的艺术创作。不过话说回来,这本《香港骑楼》除了用丰富的插图将我们带回一座座骑楼脚下,更製作了“香港骑楼各区分布地图”,有心的读者不妨带上相机按图索骥,指不定能碰撞出火花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