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青影落秋江\李 梦

2020-07-09 04:24: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秋亭嘉树图》 故宫博物院图片

  提到“元四家”中的倪瓒(一三○一至一三七四),我们总会讲起他的笔下的简、淡与孤寂。现藏於故宫博物院的《秋亭嘉树图》,可说是极好地呈示了倪瓒的创作风格。虽简淡,虽留白甚多,却每每引人怀想良久。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贫贱忧戚,庸玉汝於成也。”这话颇可用来解释倪瓒的创作及生平。前半生,倪瓒家境优渥,过的是丰衣足食、有诗有画的惬意日子,如同好友张雨在《倪瓒像》中描绘的那样;而后半生遭遇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社会动乱时,倪瓒原本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他不得不变卖家产,离乡,归隐山林,整整二十年漂泊度日。不过,他的流传后世的名作如《汀树遥岑图》、《江上秋色图》以及这幅《秋亭嘉树图》,均在他生命中最后二十年漂泊无依的日子中写成,以清寂笔墨映照羁旅人生。

  《秋亭嘉树图》以立轴写成,分为前景、中景和后景。前景是树,中景是水,后景为连绵远山。如是“一水两岸”的构图法,尤其为创作中期及晚期的倪瓒所乐用,通常水面静寂无波,为画中留白增色,也为观画者扩阔想像空间。作此画时,倪瓒大约六十岁,再不是当年富庶无忧的“云林堂主”,而是扁舟蓑笠,寄情山水,“欲借玄窗学静禅”,因此画作风格也与当年的青绿山水不同,改用淡墨,用简笔,通篇无一处抢眼,却处处见出素樸超然的情意。

  早年的倪瓒,笔法风格借鉴北宋初期的南方画家如董源和巨然,追慕“平淡天真多”的意趣,多为竖式构图,有云雾缭绕、水汽蒸腾之感。待到四十岁之后,尤其在那些扁舟遊蕩的日子裏,倪瓒用笔愈发简率,墨色愈发淡,强调“虚静”与“遒逸”,“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在这般自在随性的创作中,反而佳作迭出,反而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可见艺术创作在用功与用心之外,也需讲求“机缘”二字。十七世纪荷兰的伟大画家伦勃朗也曾因为家道中落而影响创作,《夜巡》之后的作品反而因晦暗与萧索而愈发深沉并直指内心;在倪瓒这裏,也是如此。他放下俗世欢愉,不求闻达,反而得到创作上的灵光。就像他在此画的题诗中所写:“临流染翰摹幽意,忽有衝烟白鹤双。”不求,无欲,反得惊喜。

  《秋亭嘉树图》中,前景处清瘦的、不合比例的高树固然有鲜明的倪瓒风格,我却更想谈谈巨树旁的矮亭。茅草亭子简陋,只有一屋顶与四个亭柱,引人玩味的是亭中不见一人,与其他画家风景画中的亭下士人独酌或对谈场面相比,更显孤寂。早年的《秋林野兴图》中,画裏有亭,亭下有人,仍是传统山水画中常见的构图与场景;而从那之后,倪瓒画中常常有亭,亭下却再无人,被问及缘由,他回一句:“世上安得有人也!”人去了哪裏?是放舟水上,还是归隐深林,我们不得而知,只知这“不在场”的诗意,已然让这无人之亭给说尽了。

  倪瓒不单善画,也长於写诗。题於此画的诗裏,“结庐人境无来辙”怀想陶渊明的《饮酒诗》,“西山青影落秋江”则让人想及《淮南子》中的“木叶落,长年悲”,想及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一个“落”字,是诗眼,也是整幅画中可意会难言传的关键所在。那种萧索无边的空寂,那种江流天地外的开阔与渺远,都在这山与树落影水中的一瞬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