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燃尽生命最后一刻的媒体人\王志民

2021-10-15 04:27: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二○二一年七月香港书展中,江迅(左)在《在黑夜点灯》新书发布后现场签名。/作者供图

  江迅走了,悲伤至痛。

  和江迅相识于二十年前,那时我们都在全国“两会”上采访,连续十几年,每年在人民大会堂不期而遇。直到二○○八年我调回香港总部工作,我们的交往变得更多了。

  那些年采访全国“两会”间隙,江迅总会安排一两次活动,多是对一些文化名人、作家的茶叙专访,采访之余我们也去北京簋街海吃一顿,海聊一通,他总是给我们带来最新的独家消息,他也能讲出新闻背后的许多故事。记得数年前,全国“两会”采访报名系统修改了,需要在网上提交资料,而出生于一九四七年的江迅的年龄在系统中的“出生日期”一栏已经无法找到,这样的年龄还在一线采访的记者已经罕见,但他还是想办法报上名,如愿上会采访,乐此不疲。

  江迅除了完成《亚洲週刊》的工作外,还创办了“独家”新媒体,在香港各大报刊撰写专栏文章,每年自己也要完成几本书的写作出版,还连续十几年筹备举办香港书展的名作家论坛,我们身边的朋友都觉得江迅是一个离不开工作的人,劝他保重身体放下一些工作,但他说:我们不做谁做?我们不写谁写?

  江迅对人真诚细致,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每年书展论坛都有不少的新闻专业学生在他身边实习,活动结束后他总是想着为学生推荐一个合适的公司,我收到过几次他的来信推荐学生,是亲笔信,这些年也就是江迅还用手写信,贴上邮票寄来,细致入微。所以只要报馆招人,我都第一时间把招聘消息发给他。

  他对身边的年轻人言传身教,每年过节的时候,江迅都出钱为年轻人买票回家,还带一些香港特产送给年轻记者的父母,他带出来的记者都谦逊有礼,工作劲头也是一样的拼命三郎。

  在香港经历“黑暴”的时刻,江迅也是敢做敢言,以至于他的一些政见不同的友人公开宣布和他决裂,可他只说:我们曾经是朋友,我还是很挂念他们。

  翻看手机的相簿,江迅的身影无处不在,我们一起去马来西亚、在马六甲吃榴梿、陪同内地作家在西贡海边畅游、在荃湾海边吃海鲜、在中环小店吃麵、在深井吃烧鹅、喝奶茶、品甜品……

  他致力用文章点亮一盏盏明灯,他去往天堂的路也一定是明亮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