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消失于硝烟中的战地记者方大曾(下)\屈颖妍

2022-06-29 04:24: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头戴钢盔的方大曾,这是他从绥东前线寄给母亲的照片。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即卢沟桥事变发生前,最受关注的绥远抗战爆发,方大曾当时就由北平只身赶往绥远前线,开始了长达四十三天的采访。

  十二月的塞外寒冬,气温只有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方大曾乘车、骑马、徒步,日夜兼程采访,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写成《绥东前线视察记》等多篇战地报道,记录了士兵挖战壕、擦机枪等备战场景,亦报道了军官对抗战的思考与保家卫国的热诚。

  之后的“七七事变”、南口战役,方大曾奔走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等地,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深入战场,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北平沦陷,方大曾有家归不得,于是转而为上海大公报担任战地特派员。

  在南口战役,方大曾写了篇通讯《血战居庸关》,记录了中国守军肉搏日军坦克的悲壮:“第七连连长带着两排人跳出阵地冲向坦克车,他们冲到这铁怪的眼前……不顾一切地攀上去,把手榴弹往窗口里丢,用手枪伸进去打,以血肉同钢铁搏斗,铁怪不支倒地,居然败走……两排勇敢的健儿虽然死了一半,但我们终于获得胜利。”方大曾不单记录了战斗之惨烈,亦报道了中国军人斗志之高昂。

  战局动荡,一九三七年九月,因河北省的保定战况好紧张,方大曾退到距离保定东南约五十公里的蠡县,九月十八日,他从这里向上海大公报交了篇通讯稿《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又寄了封信给住在邯郸的亲戚,他说:“我将由蠡县继续北上”。

  一九三七年九月三十日,方大曾的《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在大公报上发表。但这篇文章,就像一封遗书,从此,再没有人收到来自方大曾的片言只字,或者半张照片,这位背着相机的年轻身影,从此消失于硝烟炮火中,无人再有他的消息,也无人再见过他的影踪。

  方大曾的生命定格在二十五岁,而他跟这个世界亦失联于一九三七年。方大曾是一九三七年第一个到达卢沟桥的中国记者,他拍下第一张抗战图片,但他也是全面抗战之后第一位殉国的战地记者。

  镜头转到北京,在东城区协和胡同十号,这里,是方大曾的家,一九三七年七月,他从这个家门离开后,就再也没回来了。

  方大曾失踪之后,方妈妈一直不肯搬家。方大曾的外甥回忆:小时候我常问外婆,人人都搬新屋了,咱们怎么不搬?外婆说:“我不搬,我要等我儿子、即是你舅父回来,因为我跟他约好,他工作完了,就会回来。”

  结果,方妈妈,就在这老屋等了三十二年,直到一九六九年离世。

  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一直悉心保存和整理哥哥留在家里的摄影底片,整整齐齐放在一个木盒中,历经战火和动荡,这木盒跟随方澄敏由少女时代走到白发苍苍,她过世前,又将木盒托付给家族的下一代。

  二○○六年,方家第三代后人将精心保管了近七十年一共八百三十七张方大曾摄影作品的底片,无偿捐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些珍贵影像和史料终于找到最好的归宿,成为社会共同财富。

  二○○○年七月,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导演冯雪松自从发现方大曾的故事后,一直沉迷于搜寻这战地记者的事迹,先后出版了《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等专书。

  二○一五年七月七日,“方大曾纪念室”在河北保定落成。三年后的七月七日,国家再在此地成立了一个“方大曾研究中心”。

  去年,一部由广电总局策划、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献礼繫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其中一个单元就叫《我是小方》,说的就是方大曾的战地牺牲故事。

  铁肩担道义,健笔为家国。八十五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能知道历史的来龙去脉,全靠当日好多在烽火中冲锋陷阵的战地记者,他们用生命为后世记录历史,当中包括二十五岁就消失在这世上的方大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