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迷人的中国红\江 恒

2023-01-26 04:24: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一月二十二日,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举办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活动。\路透社

  兔年新春刮起旋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春节热,英国更是隆重举办庆典,到处绽放“中国红”。

  在一月二十二日,也就是正月初一,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每年一度的华埠新春庆典华丽登场,作为亚洲以外最大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该庆典如今已连续举办了二十二年,由于今年是疫情以来首次恢复正常规模,因此到场人数出现报复性反弹,据说主会场的观众加上花车巡游沿途的围观者,总共有逾七十万人参与,许多华人华侨和本地英国人专程从外地远道而来,真可谓盛况空前,争相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英国媒体在报道这场春节庆典时,除了关注今年春节的主角兔子,比如形容兔子代表聪明、活力和幸福等,还提到不论是漂亮的花车、舞龙舞狮、吉祥物兔子公仔、敲锣打鼓的乐手、跳秧歌的舞蹈队,以及中式灯笼等众多节日元素,都离不开那艳丽的“中国红”。用文章的话说,活动现场有如一片红色的海洋,那红色象征着喜庆、美好、热烈和积极向上,每一个沉浸其中的人,又怎能不发自内心的喜悦?要知道在英国文化中,长久以来红色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以众所周知的英国标志物为例,从国旗、巴士、邮筒、电话亭、地铁站牌,到伦敦眼(London Eye)、英超图标、女王卫队,甚至咖啡连锁店咖世家(Costa)的招牌都离不开红色,在它们背后隐藏着很多曲折离奇的故事。比如英国家喻户晓的红色巴士,就经历不少波折,最早要追溯到一八五五年伦敦成立的“伦敦马拉公共汽车公司”(LGOC),当时马车仍是英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直到二十世纪初该公司才将巴士取代马车,但巴士尚未是红色。此后LGOC被伦敦地铁公司收购,因其旗下的地铁和有轨电车都是红色,巴士也涂成红色,不料一举造就了经典。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保守党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公共交通领域首当其冲成为开刀对象。随着大批私家公司涉足巴士运营,一时间各式巴士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伦敦街头。为了便于区分,巴士也被涂上不同颜色,比如绿色、蓝色和乳白色等等,简直五花八门。虽说垄断被打破,但伦敦的巴士也失去了个性,没有了辨识度,民间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大。当局迫于压力要求所有巴士运营商都必须将巴士统一涂成红色,那熟悉的红色巴士又回来了。据专家说,伦敦城市色彩以沉稳的灰色为主,因此川流不息的红色巴士成为十分活跃的动态元素,犹如一条红色纽带将城市串联起来,丰富了城市色彩面貌。用英国作家迪耶.萨迪奇在《城市的语言》一书中的话说,红色巴士和出租车一样,成为伦敦的一张城市名片。

  有着浓郁英伦风的红色电话亭也同样经历了若干演变。电话亭最初是英国邮政总署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设计的,但因造型丑陋,一经推出便招致民众的反对,认为破坏了伦敦街道的美观。之后在英国皇家艺术委员会的监督和公开招标下,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斯科特的设计脱颖而出,他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在电话亭的顶端加上了一个圆顶,使其看起来极富特色,之后电话亭又从银色改成醒目的红色,从此成为英国最典型的文化标志之一。像《城市色彩规划》一书所说,红色电话亭和红色巴士异曲同工,红色不仅为沉闷的伦敦增添了明亮色彩,也给这座城市注入勃勃生机。

  当然英式特色的红邮筒的来历也十分有趣。据说早期的邮筒是绿色的,但由于英国常年阴天,特别是伦敦多雨、多雾,民众抱怨邮筒的颜色太不显眼,于是到了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她下令将邮筒全部漆成了红色。实际上,英国王室传统上喜欢红色,认为可凸显端庄尊贵,比如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生前,每逢重大场合常穿一身火红盛装,就连皇家的卫兵也披上红色斗篷或者军装礼服。也难怪有人说,历史上为争夺王权爆发的“玫瑰战争”,其中兰开斯特家族的家徽就是红色的玫瑰。而为了纪念这场战争,英格兰以玫瑰为国花,并把王室徽章改为红白相间的“都铎玫瑰”。

  其实英国政府也对红色情有独锺,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专门为首相等高官配备的红箱子,尤其是每年公布预算案时,财政大臣将装着预算报告的红箱子高高举起供媒体拍照,已成为“保留节目”。据说这个单独用来传递部门重要公文的箱子,由陈年松木制作而成,可防子弹,类似的红箱子,英国女王之前也有一只,现在已传给了英王查尔斯三世。

  虽说红色元素在英国随处可见,但喜庆的中国红无疑更加迷人。除了特拉法加广场之外,伦敦的地标建筑、巨型摩天轮“伦敦眼”每逢中国春节都会亮起红色灯光,寄托着新年愿望,盼望来年幸福红火,迄今已保持了十个年头。按英国官方的说法,中国人重视的4H理念,即希望(Hope)、家庭(Home)、和谐(Harmony)和健康(Health),不仅是春节传递的核心价值,更是世界人民产生共鸣的重要观念,也使中国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