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灯下集/新时代断代农书研究范本──邱志诚《宋代农书研究》的创新价值(上)\汤序波

2023-02-03 04:24: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邱志诚著《宋代农书研究》。

  《旧唐书》刘知几本传载其答郑惟忠云“史才须有三长”,即才、学、识。窃谓此中尤以“识”为最,若缺“识”,学、才便不足据。在我结识的当代史学家中,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邱志诚便是一位以史识特出而卓立于学林者。这些年来,邱氏在宋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前此著《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科学出版社,二○一八年),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康推许其“将身体研究中国化努力推至社会史与思想史融合的断代史新阶段”(李康《身体与社会的千面书影》,《信睿周报》第六十一期),具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意义。最近,邱氏又出版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宋代农书研究》(凤凰出版社,二○二二年),同样是一部具创新价值的高质量学术著作。宋史大家张邦炜在序中指出,该书是近千年来“对宋代农书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这充分展现了邱氏在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的开拓创新精神。

  以撰写学术书评著称的汉学名家杨联陞在《书评经验谈》中说:“写书评最重要的,是要先知道这一门学问的现状、行情。”本着杨氏这一理念考察邱著,笔者认为该书除了选题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创新价值。首先是全面性。自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以来,包括宋代农书在内的传统农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清末、民国时期是起步阶段,主要是对传统农书的编目和汇编,以“结数千年农学之总账”(《金陵大学图书馆概况》,金陵大学图书馆,一九二九年)。代表性成果为毛雍编《中国农书目录汇编》及万国鼎主持编纂的《先农集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发展阶段。一九五五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古为今用”“整理祖国农学遗产”的号召,传统农书整理研究工作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万国鼎、石声汉、王毓瑚、梁家勉等学者对经典农书的校释整理都是重要成果。改革开放后是繁荣阶段。由于此期经济、科技、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术研究欣欣向荣,传统农书吸收其他学科理论方法,呈现出多元化格局。要言之,邱著以前的宋代农书研究可以概括为目录学成果,对某一部或某一类宋代农书的整理研究(尤集中于茶、花果、食谱食疗、酿酒、灾害防治等),以及专史、通史、综合性著作中的涉及之论。可见,宋代农书缺乏全面的、包举一代的综合性研究。邱著迎难而上,查阅资料数万种,最终考得宋代农书总计二百五十五种,较之前人辑录仅一百多种增加了一倍以上。这为宋代农学研究奠定了一个新的、更加雄厚坚实的文献基础,唯其如此,才能正确揭示宋代农学进步轨辙、重构宋代农学知识谱系。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创获,没有艰辛的劳动付出是做不到的。在穷搜博采的基础上,邱著对每一部宋代农书的文本内容、科技成就、传世版本及作者生平等方方面面都加以详尽考论,真正做到了俾读者览之不待外求。这是其全面性特点的又一表现。

  其次是系统性。邱著除绪论、结论、附录外,共十四章,凡八十六万言。绪论梳理了中国传统农学、传统农书涵义的演变,从范式转移角度回顾了晚清以降一百二十多年的传统农书研究史;第一章探讨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第二至十章深入细致地探讨宋代各类农书;第十一章论述宋代最重要的代表性农书陈旉《农书》;第十二章论述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传播方式及其与宋代农业的关系,揭示传统社会科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般规律;第十三章对宋代农书与元明清农书加以比较研究,揭示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第十四章论述宋代农书在东亚文化圈的传播和影响;结论部分则在各章具体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宋代农书的整体特点及其在农学史上的地位。概言之,邱著的系统性一是建立了一个在现代农学科学性、中国传统农学发展实际的特殊性和涵盖农书类型的全面性之间具有较好平衡的新分类系统,将全部宋代农书纳入其中逐类加以研究;二是将宋代农书放到整个传统农书系统中加以评估;三是将宋代农书置于东亚文化圈这个更大的文化系统中加以考量。正是基于系统研究,是书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多有突破,发他人所未发,但却都有理有据,公允严谨,令人信服。如认为宋代农学哲学“在天、地、人三才因素中非常重视人的因素”,本质上“赋予了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更高的主体性地位——由消极的适应、顺应自然环境条件变为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环境条件”,是农学史上取得的最高成就之一;在整体比较宋代农书与元明清农书后,认为“宋代农书不仅是北魏以来传统农书的一个新发展期,还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农书的鼎盛期;宋代农学不仅是北魏以来传统农学发展的一个新高峰,还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农学的最高峰”。著名农史专家惠富平指出本书“为新时代断代农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范本”,良有以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