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加“点”笑话\蓬山

2018-09-25 03:17: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与表音的字母不同,汉字是表意的方块字,横竖撇捺折鈎点是其基本“零件”,因之产生了不少出现“组装”问题的趣话。

  譬如,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两侧有一副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富”字上面少了一点,而下联的“章”字一竖一直通到上面,贯穿中间的“曰”。导遊解释说这寓意“富贵无头”、“文章通天”。

  这类的情况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济南趵突泉石碑上的“突”字,不仅最上边的点没了,下面“犬”字的点也没了。传说数不胜数,比如泉水太旺冲掉了,王母娘娘拿走了等等。还有西安碑林中林则徐题写的“碑”字少了最上边一撇,被解读为自喻丢了头上乌纱帽。康熙皇帝在热河行宫御笔“避暑山莊”的避,右边的“辛”多写了一横;而西湖的“花港观鱼”,“鱼”字四点却又少了一点。

  古人运笔时气韵完整,一气呵成,而且出於对书法整体结构的考虑,对笔画有所取捨,并不稀奇,并非质量不过关的“残次品”。碑林之中,缺胳膊短腿的字不在少数,不止林则徐的“碑”字。当然,如康熙将“避”字多写了一横,多半是一时笔误,臣下自然不敢妄言,其实亦无伤大雅。

  而对於这种笔误,后人有好事者,遂穿凿附会了种种故事。如清代两江总督刘坤一为扬州大明寺题写“风流宛在”匾额,一下子有两个错别字,“流”字右上方的一点,跑到了“在”的肚子了。据说此匾是为追念曾主政扬州的欧阳修,暗讽要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

  不过,历史上也有将“点”搬错了家闹出的笑话。南宋临安知府程覃不甚识字,有位道士向官府申请造桥的执照。程覃大书“昭执”二字。道士说:“应是执照,今作昭执,仍漏四点。”程覃倒是从善如流,取笔添了四点。道士一看,四个点倒是加上了,却加错了地方,变成了“昭热”。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