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风波裏的《纽约书评》/管 乐

2019-03-15 03:18:3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美国的文化刊物等级分明,比如,《纽约时报书评》主要针对喜爱文化的普通读者,《纽约客》是给时髦文人看的,《纽约书评》专门供高级知识分子。《纽约书评》的作者阵容则一直延续了创刊号的豪华势头,索尔.贝娄、乔姆斯基、纳博科夫、奈保尔等等这些当代文坛、学术界的巨擘都被纳入了它的麾下。这本杂志始终强调学术性、思想性,也是少数坚持刊登长书评的刊物,通常一篇书评平均在五千字左右。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英语世界知识分子中最顶端的刊物之一,难怪英国《卫报》评价它是“毫不遮掩的精英主义”。

  的确,当年的纽约印刷工人大罢工为《纽约书评》创刊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但从根本而言,这本期刊是带着使命面世的:提升美国书评和文学评论的标準。希尔弗斯在《纽约书评》开办前,担任《哈珀杂志》编辑时,就已不满当时美国没有高质量的书评刊物。他在一九五九年专门策劃了一期“美国写作”专题,其中刊登了伊丽莎白.哈德威克的文章《书评的衰落》,文中提到:“那种平淡的褒奖、朦胧的异议,极简的文风和那样无足轻重的小块文章,丝毫不见投入、热情、性格和癖好─说到底,还缺一种文学之意味─让《纽约时报》成了一个没有格局的文学刊物。”“大都会的重要出版物─不寻常的、高难度的、长篇大论的、决不妥协的,尤其是生动活泼的─应预期可以找到它的读者。”

  或许连哈德威克本人都没想到,她这篇火力全开的“檄文”四年之后成了《纽约书评》的创刊“宣言”。而正好,希尔弗斯和芭芭拉,前者以严肃莊重闻名,后者以轻鬆活泼出名。两人除了有共同的志趣外,还有坚韧的耐力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对每篇文章精雕细琢,有时亲自帮作者修改,有时建议作者修改,无论哪种,最终都大大提高文章质量。体贴周到的芭芭拉有时还会给作者寄红酒,甚至借钱给对方。当然,作者收到最多的,还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校稿。 (中)

点击排行